第九十章 烈火烹油(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日早朝,奉天殿内的气氛格外微妙。

文武百官肃立两侧,却不见了几位熟悉的老将身影。

站在宗室行列首位的苏宁敏锐地察觉到,今日的朝会注定不同寻常。

“众卿可知,”朱元璋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魏国公徐辉祖、宋国公冯胜等六位国公,昨日已经向朕递了辞呈?”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几位文官交换着惊疑不定的眼神,而武将行列中则是一片死寂。

朱元璋缓缓起身,目光扫过群臣:“这些老将军,随朕征战多年,如今天下太平,他们想要回乡养老,朕......准了。”

侍立在侧的朱标微微动容,忍不住低声道:“父皇,六位国公同时请辞,这……………”

“太子不必多言。”朱元璋打断他,随即提高声量,“传朕旨意,赐魏国公徐辉祖、宋国公冯胜、曹国公李景隆、卫国公愈、郑国公常茂、信国公汤和,各黄金千两,白金五千两,钞币十万贯!”

这份厚重的赏赐让群臣再次哗然。

苏宁站在台下,心中却是明镜一般......

这分明是明升暗降,让这些功勋老将体面地退出权力中心。

退朝后,朱元璋特意将苏宁召至谨身殿。

老皇帝站在巨幅的大明疆域图前,背对着苏宁,许久才开口:

“允通,你觉得朕对徐辉祖他们,是厚是薄?”

苏宁谨慎地回答:“皇爷爷厚赏功臣,天下人都会称颂皇恩浩荡。”

朱元璋转过身,眼中带着意味深长的神色:“那你可知道,朕为何要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告老还乡?”

“孙儿愚钝。”

“因为你!”朱元璋直截了当地说,“这些老将,在军中的影响力太大。朕要在有生之年,为你扫清障碍。”

苏宁心中一震,连忙跪地:“皇爷爷………………”

“起来。”朱元璋扶起他,“朕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是允?,你要记住,为君者既要有仁心,更要有铁腕。徐辉祖他们主动请辞,这是最好的结果。”

就在这时,毛骧悄无声息地走进殿内:“陛下,凉国公在外求见。”

朱元璋与苏宁对视一眼,淡淡道:“让他进来。’

蓝玉快步走入殿内,一见苏宁也在,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跪地行礼:“陛下,末将......末将也想......”

“你也想告老还乡?”朱元璋打断他,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讽。

蓝玉额头冒汗:“末将不敢。只是见几位老兄弟都回乡了,心中有些......”

“哼!有些兔死狐悲?”朱元璋冷笑一声,“蓝玉,你给朕记住,只要你安分守己,朕不会亏待你。但若是你有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末将不敢!末将万万不敢!”蓝玉连连叩首。

待蓝玉退下后,朱元璋对苏宁说:“看到了吗?这就是朕要的效果。既让该走的人走了,也让该怕的人怕了。”

五月的赏赐风波还未平息,六月的一道圣旨再次震动了朝野。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酬功臣之功,特设“铁册军”,赐公侯百户印及铁册,令百户率兵百余人护卫其家......”

朝堂之上,朱元璋亲自解释这道圣旨的用意:“众卿随朕征战多年,如今天下太平,朕不能让老兄弟们寒了心。这铁册军,既是对功臣的优待,也是对将士的安置。”

退朝后,各位公侯捧着刚刚领到的铁册和百户印,心情复杂。

宋国公冯胜抚摸着手中的铁册,苦笑着对魏国公徐辉祖说:“皇上这是要给咱们这些老骨头一个体面的结局啊。”

徐辉祖叹了口气:“有这一百亲兵护卫,回乡之后至少能保全家平安。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而此时的吴王府内,苏宁正在接待一位特殊的客人曹国公李景隆。

“殿下,”李景隆苦笑道,“不日我就要回定远老家了。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殿下。”

苏宁亲自为李景隆斟茶:“曹国公何必说得如此伤感。定远离南京不远,国公随时可以回来做客。”

李景隆摇头叹道:“殿下是明白人,应该知道我们这一走,就再难回朝堂了。”

苏宁沉默片刻,突然道:“国公回乡之后,有何打算?”

“打算?”李景隆自嘲地笑了笑,“养养老,种种地,还能有什么打算?”

“我倒是有一个建议。“苏宁取出一份文书,“明通商行从海外得到了一些高产作物,分别是番薯、马铃薯和玉米,曹国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进行种植。”

李景隆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苏宁的用意,这是给他一个体面的出路。

“殿下......”李景隆声音有些哽咽,“殿下如此厚待,臣......”

“国公不必多礼。”苏宁扶住要行礼的李景隆,“诸位老将军为国征战半生,如今功成身退,理应受到优待。”

消息很快传开,几位即将还乡的公侯纷纷前来拜访苏宁。

很快,大明钱庄在各地的分号都有了这些老将的位置。

六月十五,朱元璋在宫中设宴,为还乡的公侯饯行。

宴席上,老皇帝罕见地流露出真情:

“诸位老兄弟,”朱元璋举杯道,“当年我们一同起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开创了大明江山。如今天下太平,你们回乡安享晚年,朕......祝你们安康!”

徐辉祖等人热泪盈眶,齐齐跪地:“臣等叩谢陛下隆恩!”

宴席结束后,朱元璋单独留下苏宁。

“允?,你安排老将军们在大明钱庄任职,这个主意很好。”朱元璋难得地称赞,“既给了他们体面,又不会让他们干预朝政。”

苏宁谦逊道:“孙儿只是尽一份心意。”

“不过,”朱元璋话锋一转,“你要记住,恩威并施,才是御下之道。接下来,朕要让你见识真正的“威’。

次日朝会,朱元璋颁布了《铁册军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铁册军的编制、职责和限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是:“铁册军百户需由兵部任命,每年轮换。”

这道旨意,彻底杜绝了公侯们借铁册军培养私人武装的可能。

退朝时,蓝玉走到苏宁身边,低声道:“殿下,皇上这一手......真是高明啊!”

苏宁淡淡一笑:“凉国公多虑了。皇爷爷这是为了保护各位老将军,免得他们被小人非议。”

蓝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告辞离去。

看着蓝玉远去的背影,苏宁知道,这场权力交接还远未结束。

老将们的退场,只是为新一代的崛起腾出了空间。

而他自己,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

回到吴王府,苏宁立即召来马和:“传令各地钱庄,对还乡的公侯要格外优待,但也要密切注意他们的动向。”

“殿下是担心......”

“我不是担心他们,”苏宁目光深远,“我是要确保这场权力过渡,能够平稳完成。”

洪武二十三年的这个夏天,大明的权力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老将功成身退,新秀蓄势待发。

而在这场悄无声息的变革中,年轻的吴王正在一步步走向权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