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洪武下葬(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些百姓或许不懂朝堂权术,但他们清楚地记得,是这位洪武皇帝推行了“摊丁入亩”,让他们不再承受不公的赋税;是这位洪武皇帝严惩贪官,让他们得以安居乐业。

当梓宫行至洪武门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

数以千计的残疾老兵自发聚集在城门两侧,他们中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双目失明,却都整齐地穿着旧日的军服。

“陛下!老臣们来送您了!”一个独眼老兵嘶声哭喊,重重磕头在地。

紧接着,所有老兵齐声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震撼的一幕,让不少官员都偷偷拭泪。

朱元璋对待功臣确实严苛,但对普通士兵却向来优抚。

这些老兵,都是跟着他打天下的旧部。

朱允?深受触动,对身旁的方孝孺道:“先生可见,皇爷爷在军中威望至此。”

方孝孺躬身回应:“太祖皇帝马上得天下,与将士同甘共苦,故能得军心如此。陛下当以此为鉴。”

苏宁在队伍中默默注视着这一切,低声对赵灵儿道:“这些老兵,才是大明江山的基石。”

赵灵儿轻声道:“王爷说得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太祖皇帝深谙此理。”

梓宫最终停放在孝陵享殿,这里将是朱元璋永眠之地。

享殿内,香烟缭绕,经声不绝。

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道长齐聚于此,为这位传奇帝王诵经超度。

建文帝亲自为祖父上香,当他看到朱元璋的牌位时,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这个看似软弱的年轻皇帝,此刻展现出了真性情。

“皇爷爷,孙儿一定会守住您打下的大明江山。

在葬礼的最后环节,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当司礼监准备宣读陪葬品清单时,建文帝突然摆手制止。

“皇爷爷生前节俭,陪葬之物从简即可。”他看向在场的藩王代表,“诸位皇叔以为如何?”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举动。

朱元璋生前确实提倡节俭,但帝王葬礼向来规制森严。

建文帝此举,既是对祖父遗志的尊重,也是在向天下展示新朝的仁政。

燕王代表、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率先表态:“陛下圣明,父王也常教导我们要效仿太祖勤俭。”

宁王代表紧接着道:“陛下体恤民力,实为明君之举。”

其他藩王代表纷纷附和。

唯有苏宁,在听到这番话时,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葬礼结束后,诸位亲王在偏殿稍事休息。

朱允?特意来到苏宁身边,关切地问道:“三弟身体可还撑得住?”

苏宁勉强一笑:“劳陛下挂心,臣还撑得住。”

“朕已命太医在武英殿候着,一会儿再去给你诊脉。”

“陛下厚爱,臣感激不尽。”苏宁顿了顿,又道,“方才见陛下制止宣读陪葬品清单,实为明智之举。皇爷爷若在天有灵,定会欣慰。”

朱允?叹道:“皇爷爷一生节俭,朕岂能因一己之私而劳民伤财。只是.......

他欲言又止。

“陛下可是担心诸位皇叔会有非议?”苏宁轻声问道。

朱允?微微点头:“削藩在即,朕不得不谨慎。”

苏宁沉吟片刻,道:“陛下,臣以为,削藩之事宜缓不宜急。诸位皇叔镇守边疆多年,功在社稷。若操之过急,恐生变故。”

这番话让朱允?有些意外:“三弟向来主张强干弱枝,今日为何......”

“臣是就事论事,”苏宁咳嗽了几声,“如今大局初定,当以稳定为重。”

这时,方孝孺走了过来,接过话头:“吴王此言差矣。正因为新君即位,更应当机立断,树立威信。”

苏宁看了方孝孺一眼,淡淡道:“学士熟读经史,当知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教训。”

方孝孺不以为然:“此一时彼一时。如今陛下名正言顺,天下归心,岂是当年景帝可比?”

眼见争论将起,朱允?连忙打圆场:“二位都是为国着想,此事后再议。三弟身体不适,还是先回去休息吧。”

苏宁也不坚持,在赵灵儿的搀扶下告退。

走出殿外,赵灵儿低声道:“王爷方才为何要替藩王说话?”

苏宁微微一笑:“我那不是替藩王说话,是在替大明江山说话。建文帝性子急,方孝孺又太过书生意气,若真逼反了四叔,天下必将大乱。

“那王爷为何不直说?”

“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建文正在兴头上,听不进逆耳之言。”苏宁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宫殿,“等着看吧,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

葬礼持续了整整七日。

这七日间,南京城夜夜灯火通明,百姓自发守夜,为这位传奇皇帝送行。

第七日深夜,当最后一批官员离去后,苏宁独自留在享殿内。

他屏退左右,跪在朱元璋的灵前。

“皇爷爷,”他的声音不再虚弱,“您终究还是走了。”

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复杂的表情。

“您知道吗?这些年来,孙儿每天都在害怕,害怕被您看穿,害怕步那些功臣的后尘。”他轻抚着梓宫,“但现在,孙儿反而有些想念您了。”

他从怀中取出一本奏折,轻轻放在灵前:“这是孙儿这些年来暗中推行的一些新政,本想找机会给您过目......可惜,再也没有机会了。”

奏折上记载着改良农具、兴修水利、推广新作物等种种措施,都是苏宁这些年在装病期间,通过明通商行暗中推行的。

“您总是说孙儿太过激进,可您知道吗?若是大明不改变,百年之后......”他没有说下去,只是深深叩首。

当他走出享殿时,赵灵儿正在门外等候。

看到他通红的双眼,她什么也没问,只是默默为他披上外袍。

“灵儿,”苏宁轻声道,“从今天起,我们不必再活得如此辛苦了。”

赵灵儿依偎在他怀中:“只要与王爷在一起,妾身从不觉得辛苦。”

洪武皇帝的葬礼,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但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这场葬礼也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一个暗流涌动,充满变数的时代。

而在北平,燕王朱棣在接到葬礼详报后,与谋士姚广孝进行了一番深谈。

“允?这孩子,倒是有他父亲的一丝丝魄力。”朱棣将密报递给姚广孝。

姚广孝仔细阅后,沉吟道:“新帝登基就敢动陪葬规制,确实不简单。不过更让贫僧在意的,是吴王的表现。”

朱棣挑眉:“允??他怎么了?”

“据报,吴王在葬礼上公然反对急行削藩之策,与方孝孺发生了争执。”

朱棣闻言大笑:“这小子,倒是学会审时度势了。”

姚广孝却神色凝重:“王爷不可小觑。吴王这些年来装病避祸,暗中却通过商行推行新政,其志不小。如今新帝登基,他反而敢于直言,这其中必有蹊跷。

“无妨!允?早就已经被父皇吃干抹净,任他有天纵之才,也休想翻出大声浪。”

“王爷,最麻烦的是吴王府好像对我们的联络毫无反应。”

“哼!无妨!他会想通的,毕竟他自己也是藩王。”

朱棣踱步到窗前,望着南方的天空喃喃自语:“父皇,你放心!这大明江山,不会在允?小儿手中败掉的。”

姚广孝会意一笑:“王爷的意思是?”

“允?急于削藩,必生祸乱。到时......”朱棣没有说下去,但眼中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洪武时代落幕了,但大明王朝的故事,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