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徐闻的计划(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徐谦轻声道:“宁做千古罪人,不做乱世庸臣。”
一句话,堵得众人哑口无言。
但这场争论,很快传入御前。
成化帝朱见深看完密报,脸色冷峻。
片刻后,他把奏章往案上一扔,无奈道:“相父……果然还是他,手段狠辣,倒也干净利落。”
左右太监不敢吭声,只静静立于一旁。
成化帝沉吟良久,吩咐道:“传旨内阁,江南之事,既已定局,不再追问,徐家父子,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这是皇帝的态度:不表扬,也不追责,但天下人心,并非如此轻易平息。
虽然朝廷表面保持沉默,但朝中不是没有人想为死去的士子说话。
三位御史联名上疏,要求彻查绍兴文庙之事,列举徐闻屠杀士子的七大罪状,措辞激烈,矛头直指越王。
然而,这三人上疏后不过三日,便先后遭难:
一人外放岭南蛮荒之地,终身不得调回中枢;
一人被夺职查办,罪名是“扰乱纲纪”;
最惨的一人,直接被打入大理寺狱,连家眷都受牵连。
自此之后,再无人敢言及江南二字。
都察院的案牍堆得高高,却不见一封弹章涉及徐氏父子。
连太学讲席也被秘密换人,原本敢于发声的讲官,不是辞职回乡,就是闭门不出。
曾热烈喧哗的学宫,如今鸦雀无声,连读书声都低了几分。
消息被层层封锁,连京中市井百姓也只道江南“有乱”,至于乱因为何,无人敢言。
而史官……更是讳莫如深。
那位原本坚持“实录不可妄改”的翰林修史官,最终交上来的起居注中,对江南一事只写了八字:
“江浙风波,因商引乱,已平。”
如此草草几字,未来若无亲历者口述传承,恐怕百年之后,这一场血案将彻底被历史吞没。
......
越王府。
徐闻坐在王府正厅,翻看着一封封从江南各地送来的密报,每看一封,他眼角的皱纹就深了一分,但神情依旧沉稳如山。
身边的亲信幕僚不敢多言,只小心伺候着,生怕一个不慎惹怒这位杀人如麻的王爷。
这些天,徐闻收到密信无数,有人痛骂他是“书脉刽子手”,他只是笑了笑。
Ⓑ 𝑄 🅖 ok. n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