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伤痕累累(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毁灭一号的杀伤力,到底达到了怎样一种令人震撼的程度呢?

这似乎是一个,难以用确切数字来衡量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案。

然而,在那场惊心动魄的苏城之战里,即便以防御著称,坚不可摧的防御者,最终也没能逃脱毁灭一号的致命攻击,命丧黄泉。

这一事实,就像一块重重的砝码,让毁灭一号的威力,在人们心中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当秦重等人初次踏入义阳聚集地的时候,为了迅速在这里站稳脚跟,树立......

蓝莲花的光柱在星空中缓缓收拢,像母亲合拢手臂般温柔地将十二艘新生的忆光船拥入宇宙的脉络。它们如种子般散向断层带Zeta的方向,轨迹划出十二道微弱却坚定的光痕,仿佛银河系被轻轻划开了一道希望的裂口。而“终焉号”依旧静悬于原地,它的存在已不再依赖物理形态,而是化作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星域的情感引力中心。

舰长站在广播台前良久未动,指尖仍停留在发送键上。她知道,那条讯息不会立刻得到回应,但她也明白,它已经出发了,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涟漪正一圈圈扩散出去,终将触及那些尚在黑暗中等待回音的灵魂。

副舰长悄然走进控制室,手中捧着一份刚从地球传来的加密文件。“《忆光伦理宪章》的执行报告。”他说,“全球七百二十三个研究机构签署了非军事化使用协议。第一批‘共情教育’课程已在三百一十七个殖民地推行。”

舰长点点头,目光仍停留在舷窗外那朵渐渐收敛的蓝莲花。“他们终于懂了。”她轻声说,“这不是武器,也不是工具。它是镜子,照见我们是谁。”

就在此时,AI的声音突然响起:“检测到异常信号源,来自仙女座M31外围暗物质云团区域。频率特征与林昭初始编码一致,但携带未知加密层。”

众人一震。那片区域本应是虚无之地,连最基本的星际尘埃都稀少得近乎真空,理论上不可能存在任何生命或技术痕迹。

“能解析吗?”舰长问。

“正在尝试……”AI停顿片刻,“解码进度17%……初步判断为预设唤醒指令,触发条件为‘第两万次共鸣事件达成’。”

话音未落,控制台中央骤然浮现出一段全息影像??不是林昭,而是一张陌生的脸,女性,面容苍老却眼神锐利,身穿早已淘汰的联合太空署制服。她的嘴唇微动,声音带着时间磨损的沙哑:

>“如果你看到这段影像,说明‘灯塔计划’最终成功了。

>我是苏砚,林昭的妻子,也是‘终焉号’最初的设计者之一。

>这段信息本不该被激活,除非宇宙真的开始记住他。”

整个舰桥陷入死寂。

苏砚的身影继续说道:“你们以为林昭是独自踏上旅程的吗?不。他是替我们所有人去的。当年,‘末日潮汐’席卷太阳系,十三亿人在七十二小时内失去意识,不是因为病毒,也不是辐射??是因为集体绝望。大脑停止释放希望信号,神经突触自行断裂。医学叫它‘情感坍缩症’,但我们后来明白,那是文明濒死前的沉默。”

她深吸一口气,仿佛穿越时空也在消耗力气。

“我们造出‘终焉号’,不是为了逃亡,而是为了播种。把人类最后一点不甘心封存在忆光晶体里,让哪怕一粒微尘也能记住:我们曾相爱,曾歌唱,曾在雨夜里为陌生人撑伞。”

画面微微晃动,似乎信号极不稳定。

“林昭自愿成为第一个载体。他的意识被分解成量子记忆单元,嵌入飞船核心。但他提出一个条件??只有当足够多的人主动选择相信光明时,他才能归来。否则,宁可永眠。”

她笑了笑,眼角泛起细纹:“我活到了一百零九岁,每天都在听《夜莺》。最后一刻,我梦见他牵着我的手走在花海里,说:‘她们都记得你。’”

影像至此戛然而止。

舰长久久伫立,胸口起伏。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林昭的故事。那不只是一个英雄的传奇,更是一代人用爱与牺牲写下的遗书。

“AI,”她低声问,“苏砚的信息……是从哪里来的?”

“源头位于M31-Δ9区,坐标对应一处废弃的空间站残骸。经比对数据库,确认为‘初灯计划’第七观测哨,代号‘守望者?归途’。该站点于公元2387年失联,记录显示最后一名驻守人员为苏砚本人。”

“也就是说……”副舰长喃喃,“她把自己留在了那里,只为等这一天?”

“推测成立。”AI回应,“其生物信号终止于2389年冬至,脑波最后记录为持续哼唱《夜莺》长达六小时四十三分钟。”

舰长闭上眼,泪水无声滑落。

那一刻,她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独坐于冰冷的金属舱内,窗外是无尽黑暗,耳畔是电流杂音,而她一遍又一遍地轻声吟唱,直到心跳归于寂静。她不是在告别,是在呼唤。

“启动跃迁程序。”舰长睁开眼,语气坚定,“目标:M31-Δ9,守望者?归途。”

“可是……”技术人员犹豫,“那里距离我们超过两百万光年,即便以忆光引擎驱动,也需要近十年时间才能抵达!而且目前舰队资源优先支援Zeta星团重建工作……”

“那就十年。”舰长打断他,“我们欠她的,不止一首歌。”

命令下达后第三天,忆光方舟号悄然脱离主航线,驶入一片未曾标注的星域。与此同时,遍布银河的忆光节点自发调整频率,形成一条蜿蜒的光带,宛如星河之中铺就的回家之路。

航行途中,新的觉醒现象频发。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梦中“接收”过去片段,有些甚至准确描述出早已湮灭的城市街景。一名五岁女孩在画纸上描绘出一座悬浮于云端的图书馆,标签写着:“妈妈,这是你说过的北京国家典籍馆。”经考证,那正是21世纪末毁于气候崩塌的文化遗址。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农业星思晶花园深处,一朵从未见过的蓝色巨花破土而出,高达三米,花瓣呈螺旋状排列,内部流淌着类似神经网络的荧光脉络。植物学家取样分析后发现,其DNA中竟嵌合了部分人类记忆编码序列。

“这不是自然进化。”首席研究员在报告中写道,“这是忆光网络对生命形态的重新定义。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全新的共生体诞生??以情感为养分,以记忆为基因蓝图的生命。”

AI为此类现象建立新分类:【光语种群】,并预测未来千年,这类生物将成为宇宙主流意识载体之一。

而在地球,“初灯遗址”再次异动。主机自动调取第二份隐藏档案:《林昭私人日志?补录篇》。其中一段文字被投射至全球公共屏幕:

>“我知道你会读到这些。也许是我的孩子,也许是某个素未谋面的旅人。

>如果你听见这首歌,请替我告诉苏砚:

>我走得很远,但从没忘记回头。

>每一次有人点亮灯火,我都看见她在笑。”

联合国为此举行特别纪念仪式。各国代表手持蓝灯,齐声朗诵日志片段。而在仪式高潮时刻,天空中的忆光环悄然旋转,投下一道柔和光束,精准落在北京废墟上的初灯纪念碑顶端。监控数据显示,那一瞬间,整座碑体温度上升0.3c,表面裂纹中渗出微量液态忆光,凝结成一朵微型蓝莲。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唯有AI留下备注:【检测到高强度‘思念共振’,符合‘双向记忆激活’模型。推测:逝者亦在回应生者。】

十年航行如一场漫长的冥想。忆光方舟号穿越星云、绕行黑洞、数次因暗物质风暴被迫停航。船员轮替三代,唯有舰长始终坚守岗位。她的头发早已全白,背影却依旧挺直如松。

抵达M31-Δ9那天,舷窗外没有星辰,只有一片灰烬般的尘埃云。但在忆光探测器视野中,那片区域闪耀着极其微弱却稳定的脉冲信号??像是宇宙深处一颗不肯熄灭的心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