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也是立上志了(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皇帝对他宠信有加,甚至亲自为他改名“尽忠”,用以彰显他"忠心耿耿"的品性。
然而这个“尽忠”二字,在众位大臣眼中却是莫大的讽刺——一个专门阻挠忠言、蒙蔽圣听的小人,居然顶着“尽忠”的美名在朝廷中横行霸道。
百官心里有怨气,但都藏着掖着,谁也不敢当面说出来。
就算有臣子实在看不下去,硬着头皮上奏劝谏,十有八九也是“圣上一点头,齐力一挥手”——奏折就被直接扔进了废纸篓。
当然了,这是宁时缠绵病榻的时候从身侧的人口中听来的零零总总的印象总结的,古代人有古代人的视觉,有无法评价的事情,但她宁时没这为尊者讳的习惯。
她可以很大胆地指出,这些所谓的宦官奸臣,其实很多时候不过是皇帝的代理人、“背锅侠”而已。
历史上,“奸臣当道”往往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归因。
细究之下,所谓的“奸臣”很多时候其实是君主授意的“代理人”。
他们被推到台前,不仅要替君主执行那些可能引发非议的政策,更要充当民怨的出气筒。
这样一来,民间的不满可以集中在奸臣身上,而君主则能维持“英明神武”的形象。
这种“甩锅”策略堪称历代帝王的标准操作——当政策获得成功,功劳归于圣君;一旦政策失败,责任则推给奸臣。
比如说明代的严嵩,虽被后世斥为“奸臣”,但他得势期间的诸多决策,包括议和、加征商税等,都是出自嘉靖皇帝的旨意。
但在其内部权力斗争变化之时,尤其是徐阶抓住机会发起猛烈攻击,成功让严嵩失势倒台之时,嘉靖则对此保持“冷眼旁观”,默许了一切的清算行为。
清朝和珅的例子则将这种操作推向了极致。
乾隆朝的诸多弊政,包括官员收贿、买官卖官等,和珅固然参与其中,但哪一件不是乾隆心知肚明?
但在乾隆驾崩后,嘉庆帝立即将和珅处死,既给自己树立了整肃吏治的功劳,又把所有的积怨都推给了和珅。
当然仅从一个角度分析未免有失偏颇,但我们从后往前看这些历史的时候,总会发现,那些高度集权的皇权至上的朝代里,看似权力滔天的宦官、权臣背后总有个皇帝美美神隐了。
思来想去,又联系到秦桧赵构这对黄金搭档,不得不令人喷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