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二十一)(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欢迎各位领导、记者来小店村指导工作!”刘万顺的声音洪亮有力,与他的年纪有些不符。

刘万顺带着大家走向村口的展板:“今年我们村水稻订单种植面积3400亩,全部按照订单协议卖给了秦龙公司,总产量442万斤,销售收入397.8万元,人均增收1260.86元。”

“刘书记,3400亩稻谷全卖完了,村民吃什么?”一位年轻记者突然发问。

林小华心头一紧,这正是他预想过的问题。只见刘万顺不慌不忙,指着远处山坡上零星的田块:“问得好!这3400亩是集中连片的优质稻田,村民还种植了约550亩分散的‘口粮田’,完全够吃。有些村民还用稻谷酿酒、加工大米出售呢!”

刘万顺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包米:“这是我们村的原生态大米,没打农药,用的是有机肥,煮饭特别香。”他递给那位提问的记者,“待会儿每人都有20斤带回去尝尝!”

记者们发出一阵笑声和赞叹声。林小华暗暗松了口气,向刘万顺投去赞许的目光。

参观完稻田和茶叶基地,临行前,刘万顺果然指挥几个村民搬来了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大米。“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各位记者朋友帮我们小店村的大米宣传宣传!”

《农村新报》的记者李强接过米袋,打趣道:“刘书记,您这是'贿赂'媒体啊!”

刘万顺搓着手,憨厚地笑了:“这叫‘体验式宣传’,好东西要让大家先尝到嘛!”

大巴再次启程,前往下一个参观点。林小华透过车窗,看到刘万顺站在村口,一直挥手直到车子转弯。他想起前第一次来小店村调研时,村里还是泥巴路,村民守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如今,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产业,村民的腰包真的鼓起来了。

中午十一点半,采访团回到县城西城宾馆用餐。县委书记鲁为民特意过来与记者们见面,并安排林小华负责接待。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辛苦了,我们西城条件有限,粗茶淡饭还请包涵。”林小华举起茶杯,“因为下午还有行程,今天就以茶代酒了。”

《都市晚报》的记者王磊夹了一筷子当地特色的腊肉炒笋干,赞不绝口:“这腊肉味道真地道!林县长,听说西城的腊肉产业也很有规模?”

林小华眼前一亮:“王记者真是行家!我们西城腊肉去年产量达到1200吨,产值过亿,已经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他顺势介绍起县里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记者们纷纷放下筷子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