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华夏人自己的太空空间站启航(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天宫整个项目,秦老师是总指挥,肖曙是执行指挥,肖镇是检测和天宫控制系统首席科学家。
1986年10月4号,肖镇乘坐的C80螺旋桨公务机降落在航天城专用机场。
深秋的西北航天城,白杨树在寒风中褪尽最后一片黄叶,肖镇裹紧大衣走下螺旋桨飞机时,远处发射塔架正刺破铅灰色云层。
他手中公文箱里锁着天宫空间站无人实验舱的最终控制算法——这份凝结五年心血的代码即将接受太空的严酷检验。
自1980年“嫦娥一号”完成地月探测壮举后,华夏航天人便转入漫长的技术蛰伏期。
当世界两大超级强国在太空竞赛中耗尽资源时,华夏默默完成了载人航天三大核心技术储备:大推力火箭、轨道交汇对接与可控再入返回。
1985年乘着“广场协议”的东风,华夏中枢一举划拨150亿专项资金,天宫空间站计划终于挣脱引力束缚,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航天城总装厂房内,代号“天枢”的首艘无人实验舱静静矗立在聚光灯下。
肖镇指尖拂过舱体特殊的铌合金蒙皮,这种由西北工业大学团队研发的新材料,在模拟实验中展现出1700摄氏度高温下的惊人稳定性——此刻它正守护着舱内二十七项科学实验装置。
“变轨控制是生死线。”总设计师秦老师的声音在空旷厂房回响。
他身后的电子屏展示着关键技术创新:不同于老大哥飞船的粗放式变轨,天枢舱采用“双脉冲固体发动机”,能在椭圆轨道的远地点精准点火,将轨道误差控制在百米级。
这项突破将使返回舱着陆精度从十公里级跃升至千米之内。
肖镇团队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回收系统。
参考长安卫星测控中心抢救故障卫星的经验,他们在舱体配置了三重冗余制导系统:
主系统:惯导+天文导航复合定位
备份系统:北斗短报文应急通信
-终极保障:着陆场信标主动导引
“哪怕黑障区通讯中断,光学引导也能带我们回家。”
🅑 ℚ g ok. n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