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阎解旷的“掮客生意”(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肖镇与大舅哥夜谈后的第二天,便载着满满一车年货礼品,驱车前往探望老丈人李老头和丈母娘林老主任。

玉泉山的房子,李老头早已利落地退还给中直机关事务局。

这些老革命的觉悟就是高,行动也快,丝毫不拖泥带水。

他们的外孙肖承勋是个有心的,早就在离大舅家不远的地方,为二老购置并精心改造好了一座二进四合院,专供退休的外公外婆颐养天年。

林老主任原本想着跟大儿子住一起,彼此有个照应。

但李老头却觉得不妥,他心思通透,明白“退而不休”容易引人闲话。

他革命几十年,如今算是功成身退。单是在他主掌财政口这些年,为国家积攒下的外汇储备就超过了三千二百亿!

这惊人的数字,放在当下,其规模几乎相当于后世千禧年代初的水平了,是他引以为傲的政绩。

肖、李两家枝繁叶茂,后辈众多,却没有一个参与过那几年风行的“倒批文”活动。

要知道,连肖镇的老战友、保利董事长刘淮海那样的人物,都曾私下感叹过某些人靠倒批文发了横财。

肖镇家是没必要趟这浑水,财富早已自由;而老丈人李家,则是家风严正,子弟们无论天赋高低,都努力接受了高等教育,如今各自在岗位上勤恳踏实。

李小云的几个侄子,从军的在军营历练,从政的则主动选择了基层,尤其偏爱去沿海开放地区闯荡。

相比之下,肖镇自家的两个孩子,倒像是没吃过苦头似的,一个主动申请去了最艰苦的基层连队,一个扎根在老区的偏远乡镇。

这一点,无论是肖征还是肖镇,在战友和老友圈子里提起,腰杆都挺得笔直,倍有面子。

京城大院里谁不知道,肖首长家的肖镇,打从五十年代起就是个“富翁”——人家是正儿八经靠爬格子写文章挣稿费起家的,每笔稿费还坚持捐出一半,自己留一半。

早年进京时,肖镇就以出手阔绰闻名,是个有名的“散财童子”,不过花的都是自己辛苦挣来的稿费,谁也挑不出理。

后来评上了学部委员(院士),工资更是顶格,每月一千多块,在那个年代是绝对的“高薪阶层”。

如今,他的月薪依然是最高档,与他的幺妈王月、恩师秦老师、古老师,以及老搭档老余、老华等人,都属于顶尖的那一档。

时光流转到1988年,南锣鼓巷95号院的隔壁邻居们,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肖镇平时听妻子李小云断断续续地提起,总结起来就是:有两家蒸蒸日上,一家则走了下坡路。这变化,到了1989年春节前,已经相当明显了。

𝔹𝒬𝐆ok. ne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