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虎豹夜话(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899 章:虎豹夜话(决战前夜的权谋暗流)(至元四十三年暮夏?虎都虎豹阁)
虎豹阁顶层的密议室只点了一盏油灯,灯芯爆出的火星映在萧虎脸上,忽明忽暗。他推开雕花木窗,晚风带着江淮的潮气涌进来,吹动案上堆叠的降表(最上面是楚州知府的那份,指印已泛成暗红)。
窗外的虎都已浸在夜色里,只有白虎殿的青铜虎首还泛着微光。萧虎的手指在窗棂上划过,那里刻着细密的划痕 —— 是他每次议事时无意识留下的。从漠北草原到淮南战场,他走过的路,比这阁里的降表加起来还要厚。
“大人,夜风凉。” 周显捧着件锦袍进来,见萧虎望着远处的军营出神,便知他又在回想往事。那些事,萧虎很少对人说:比如十五岁时在克鲁伦河放马,曾救过一个迷路的汉人商队;比如第一次踏上江淮土地,被南宋的水田惊得说不出话(他从没想过草原有多大,水田就能有多广)。
萧虎随手翻开最底下的降表 —— 是盱眙守将去年献的,纸页已发脆。他想起盱眙互市的账本,周显曾指着其中一页笑:“汉人商人真会算,一匹蒙古马换三匹丝绸,还得送两斤茶叶。” 那时他就明白,账本比刀剑更能看清人心。
案角压着张画舫图,是史弥远的幕僚偷偷送的(史弥远已死,这图却留了下来)。图上画着临安西湖的画舫,注着 “史相曾在此密会北使”。萧虎用指尖点了点画舫的窗 —— 三年前,他就是在这里,与史弥远的人定下 “暗通款曲” 的约定,条件是保史氏一族平安。
“这些纸,” 萧虎忽然对周显道,“比刀剑软,却比刀剑利。” 周显点头 —— 他见过萧虎如何用一份旧账逼降扬州盐商,也见过他用半页密信瓦解南宋的援军。
周显呈上的手谕还带着墨香,忽必烈的笔迹遒劲,“江淮仍归卿管辖” 七个字尤其醒目。萧虎默读三遍,忽然笑出声:“大汗倒是慷慨,可他忘了,江淮本就是我打下来的。”
手谕的背面,有耶律楚材的小字批注:“江南初定,需用汉法,萧卿深谙此道。” 萧虎一眼就看穿了 —— 这既是肯定,也是提醒:你能用汉法,汗廷也能换个会用汉法的人来。
“周显,” 萧虎将手谕折成小块,塞进降表堆里,“给和林回奏,就说臣谢大汗恩典,定不负所托。” 他没说的是,案头已备好另一份奏疏,列着吞江军的粮草清单(故意多报了三成)—— 大汗要制衡,他便给足制衡的 “把柄”。
萧虎拿起虎钮大印,在油灯下翻转。虎钮的獠牙映着光,像要咬碎什么。印文 “总领江淮兵马事” 被朱砂浸得发亮,可他知道,这印的分量,不在铜,在人心。
“明日渡江,” 他忽然道,“这印要带着。” 周显一愣 —— 按规矩,虎印需留虎都镇宅。“让陈六的船载着,” 萧虎补充,“让南岸的人看看,谁才是江淮的主。”
他想起帖木儿前日的请战(“愿率铁骑踏平临安”),当时没答应,不是信不过,是不能信。蒙古勋贵的刀,能砍敌人,也能砍自己人。这印,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记着,刀要听谁的。
周显看着萧虎将手谕藏进降表堆,终究没忍住:“大人,和林那边……” 他没说下去 —— 忽必烈封拔都之子为监军,明摆着是防萧虎坐大。
萧虎却指着窗外的军营:“你看那些帐篷,蒙古兵的帐边,都插着汉人的犁。” 周显懂了 —— 萧虎早已把蒙古军与汉军的粮草捆在一起,监军就算想找茬,也挑不出 “军心不稳” 的错。
“帖木儿在虎都,” 周显又提,“他的人,在城外囤了不少马料。” 萧虎嗯了一声 —— 他早让白虎堂的人盯着,马料里掺了多少黑豆,他比帖木儿还清楚。
萧虎铺开长江布防图,手指从镇江划到采石矶:“赵葵的水师,就藏在这几处芦苇荡。” 图上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南宋的烽火台),蓝点(吞江军的暗哨)。
“陈六的火攻船,备了多少硫磺?” 他问。“足够烧十里江面。” 周显答。萧虎想起赵葵的儿子赵溍 —— 那个在镇江城头放箭的少年,不知此刻是否也在望着江北。
案上的《平宋檄文》已改到第七稿,孟珙特意加了句 “宋室昏聩,民不聊生”。萧虎圈掉 “民不聊生”,改成 “失德于天”—— 他要的不是泄愤,是让江南士族觉得,改朝换代,是天意。
虎豹阁的阴影里,有双眼睛正盯着顶层的灯火 —— 是拔都之子派来的亲卫。他奉令记录萧虎的一举一动:“亥时,萧虎与周显在阁内议事;子时,仍未熄灯;丑时,有纸张翻动声。”
这些记录,明日就会送进监军的书房。可亲卫不知道,他藏身的那棵老槐树,树干上有个不起眼的树洞 —— 白虎堂的人早就在那里放了监听的铜管(萧虎早就料到,监军不会只看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