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章 白虎殿营构(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907 章:白虎殿营构(至元四十三年秋的规制之争)(大都白虎殿施工现场)

白虎殿的夯土台基刚筑起三尺,郭守敬就带着工匠们陷入了争论。“萧将军说要九尺,” 他用木尺量着土层,眉头紧锁,“可钦天监李德彰说,北地冻土厚,九尺地基易裂,需加一尺砂石垫层。” 蒙古监工巴图不耐烦地踹了踹夯土:“汉人就是麻烦,直接堆土到九尺便是!”

张姓匠人蹲在台基边缘,抓起一把混合了糯米浆的黄土(从汴梁运来的 “御土”,黏性极强):“巴图大人有所不知,这九尺要分三层夯筑,每层三丈见方,误差不能过寸。” 他指着图纸上的 “九五” 注脚,“九尺取‘九五’,但地基的长宽是‘四九三十六丈’,合‘四海九州’之意 —— 这不是堆土,是堆江山。”

萧虎闻讯赶来时,正见巴图要掀图纸。“住手,” 他指着台基中心的定位桩(用檀木制成,顶端包铜),“这桩要打深三丈,直抵岩层。告诉李德彰,砂石垫层可以加,但台基净高必须是九尺 —— 少一寸,拆了重筑。” 他要的不是稳固,是让所有人抬头看殿时,都得仰视这九尺之下的威严。

殿内的十六根金柱,选的是从汴梁大庆殿拆来的楠木,每根长十二丈,需八人合抱。郭守敬让人将柱身的旧漆刮去,露出里面的 “政和年造” 刻款(北宋徽宗年间)。“这木性已定,不易变形,” 他对工匠们道,“但要裹三层麻布,刷七遍桐油,防北方干燥开裂。”

给柱子绘 “虎啸山林” 图时,画师们起了争执。汉家画师想用水墨(淡雅飘逸),蒙古画师坚持用矿物颜料(浓烈鲜艳)。萧虎让取来两幅小样,指着水墨版道:“虎在山林,要藏三分凶,露七分势 —— 太艳了,像草原的狼,不像中原的虎。” 最终定用水墨为主,只在虎目处点朱砂(取自江南辰砂,比蒙古的矿物颜料更显灵动)。

有根柱子的疤节处天然形成类似虎首的纹路,张姓匠人建议保留:“这是天工,比画的更神。” 萧虎摸着那疤节,忽然道:“在疤节下方刻‘至元四十三年’—— 让旧材带着新朝的印记。” 柱子立起那日,他让人在柱础石上浇了铜水(与浮雕嵌入用的铅锡合金不同,更显贵重),凝固后像只虎爪,牢牢抓住地基。

忽必烈派来的内侍在工地上转悠,见梁柱上只有虎纹,当即脸色一沉:“为何不用龙纹?大汗的宫殿,岂能无龙?” 郭守敬忙解释:“萧将军说,白虎殿是议事之所,非寝宫,用虎纹更合‘威而不僭’之意。” 内侍冷笑:“我看是有人不敢用吧。”

这话传到萧虎耳中,他让人取来一幅《白虎殿全图》,在空白处补画了殿顶的鸱吻(用琉璃制成,形似虎首,而非传统的龙形)。“回复大汗,” 他对信使道,“龙纹属天,虎纹属地,大都居北,当以虎镇地 —— 待四海平定,再请龙纹不迟。”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没拒接皇权,又给自己留了余地。

耶律楚材在旁看着,忽然道:“可在殿门的铜环上刻龙纹,但只刻半条(龙身隐入环内)。” 萧虎眼睛一亮 —— 半龙半虎,既表臣服,又显野心。铜匠铸造时,特意将龙鳞铸得浅,虎纹铸得深,远看是龙,近看是虎,成了整座殿最隐秘的权谋符号。

负责绘 “虎啸山林” 图的画师队伍里,有位叫赵孟頫(南宋宗室后裔,被迫降元)的江南画师,他笔下的虎带着江南山水的灵秀,被蒙古画师嘲讽 “像猫”。“虎是山君,” 蒙古画师用狼毫蘸着赭石,在柱上画了只龇牙咧嘴的虎,“要让汉人看了发抖!”

赵孟頫没反驳,只是在虎的背景里添了几株松树(用淡墨勾勒,风骨凛然)。萧虎路过时,盯着松树看了半晌:“这松画得好 —— 虎要凶,山要稳,缺一不可。” 他让两人合作,蒙古画师画虎身,赵孟頫补山景,竟成了一幅 “刚柔相济” 的佳作。

巴图见了,又要挑刺:“江南人画的山,太软!” 赵孟頫淡淡道:“大人可知,这松是燕山的松,石是大都的石 —— 画的是北方,不是江南。” 巴图被噎得说不出话,萧虎却对周显道:“把这画师调到崇文馆,让他给《大都图志》绘图。” 他要的不是打压江南文化,是让它融入新朝的骨血。

殿外的台阶设计成九级(比常规宫殿少一级),每级高九寸,宽三尺。李德彰拿着罗盘测量方位,发现台阶正对燕山主峰:“台阶朝东,虎属阳,迎日出,大吉。” 但蒙古贵族认为 “九级不如十级气派”,吵着要加一级。

萧虎让人在第九级台阶的边缘刻了道浅槽(几乎看不见):“这槽就是第十级,在土里,不在面上。” 他对帖木儿道,“草原的汗帐没有台阶,汉人的宫殿讲究‘阶陛分明’—— 咱们取中间,既不失规矩,又不越本分。” 帖木儿摸着那道槽,忽然明白:这是告诉忽必烈,萧虎的野心藏在土里,没摆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