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统绪初成(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000 章:统绪初成(至元四十五年冬南宋退守闽地元廷定鼎中都事)(至元四十五年冬?中都白虎殿与闽地泉州南宋残余行宫)
至元四十五年冬十一月二十日,临安城开城投降的消息传至闽地泉州时,理宗赵昀正坐在临时行宫的竹椅上,手中的茶盏因颤抖溅出茶水 —— 三日前,元军三路会师临安城下,宗室赵与芮率百官递降书,仅史宅之携 “残兵三千、宗室近臣百人”,护送理宗从钱塘江码头突围,经温州辗转逃至泉州。此时的南宋残余,既无 “稳固据点”,又缺 “粮储兵力”,更失 “江南民心”,退守闽地的决策,不过是 “苟延残喘的无奈之举”,困局从一开始便已注定。
临安投降前一日(十一月十九日),史宅之在钱塘江码头仓促召集 “核心宗室与将领” 议事:“元军已围临安,若不突围,恐被生擒;泉州为沿海重镇,有阿拉伯商人战船,可暂避闽地,再图恢复。” 理宗虽认同,赵与芮却质疑:“泉州远离江南,流民不附,且阿拉伯商人唯利是图,未必肯助咱们;不如逃往占城(今越南中部),借海外之地立足。” 双方争执至深夜,最终因 “占城路途遥远、无船只接应”,才勉强定下 “退守泉州” 的方案。突围时,因 “决策延误”,仅来得及带走 “粮千石、战船二十艘”,大量宗室家眷与官员被遗留在临安,成为元军俘虏。
抵达泉州时,南宋残兵从 “三千锐减至一千五百人”—— 沿途士兵 “逃兵过半”,有的 “混入流民逃亡”,有的 “向元军投降”;剩余士兵多为 “老弱或强征的流民”,手持 “竹矛、锈刀”,无甲胄防护。粮储更显窘迫,仅存的千石青稞 “每日按‘士兵半块饼、宗室一块饼’分配”,士兵们 “饥肠辘辘,怨声载道”。史宅之试图 “向泉州阿拉伯商人借粮”,商人首领阿卜杜勒却道:“你们无城池、无兵力,借粮恐难归还,若元军来攻,我们还会受牵连。” 仅象征性赠予 “粮百石”,便闭门谢客,南宋残余的 “粮荒危机” 愈发严峻。
泉州流民多为 “江南逃难而来”,对南宋 “焚烧粮库、强征壮丁” 的行为早已不满,见理宗一行 “狼狈逃来”,不仅 “无一人迎接”,反而 “聚集在行宫外,高呼‘元军快来救我们’”。史宅之下令 “禁军驱散流民”,禁军士兵却 “因同情流民,仅象征性驱赶”;更有 “泉州旧吏” 暗中联络元军细作,传递 “南宋残余的兵力、粮储情况”,甚至 “引导元军细作潜入泉州,绘制行宫周边布防图”。理宗在行宫哀叹:“朕乃大宋天子,如今竟连流民都不待见,何其悲哀!” 这种 “民心孤立”,让南宋残余在闽地 “无立足根基”。
泉州虽为 “沿海重镇”,却因 “南宋长期忽视闽地防御”,仅存 “矮土墙与十架旧投石机”,无正规城防;史宅之试图 “加固防御”,却因 “士兵不愿劳作、流民抵触”,仅修完 “半段土墙” 便停工。外部威胁更甚 —— 元军水师统领李默已率 “百艘战船” 封锁泉州港,陆军统领巴图额尔敦也 “率军逼近闽地边界”,形成 “水陆夹击” 之势;更有 “泉州海盗” 趁机 “劫掠南宋残余的粮船”,史宅之派军围剿,反被海盗 “击沉战船三艘,俘虏士兵百人”,军事处境愈发艰难。
退守泉州后,南宋残余内部 “离心离德”—— 赵与芮 “暗中转移宗室金银”,准备 “若元军来攻,便弃理宗逃往海外”;将领们 “纷纷向史宅之请辞”,理由是 “无粮无兵,不愿再战”;甚至有 “两名宗室近臣” 偷偷 “携带降书,前往元军营地”,请求 “元廷保全其家族”。史宅之在日记中写道:“退守闽地,非为恢复,实为延缓灭亡;宗室猜忌,将领离心,流民抵触,此局已无解。” 这种 “内部瓦解”,让南宋残余彻底失去 “翻盘可能”,只能在闽地 “坐等元军围剿”。
与南宋残余的困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至元四十五年冬十一月下旬的中都,正呈现 “稳定有序” 的治世景象 —— 流民得到安置,粮储充足,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种稳定,并非 “偶然”,而是元廷 “战后快速转入治世建设” 的成果:萧虎与耶律楚材从 “流民安置、吏治整顿、物资调配” 三方面入手,为 “元廷定鼎中都、统辖江南” 奠定坚实基础,也让 “中都虎都稳坐江山” 成为现实。
中都及周边的 “流民安置点” 已从 “临时帐篷” 升级为 “砖瓦房屋”—— 元廷从北境调拨 “木材万根、砖瓦十万块”,组织流民 “自建房屋”,每户分配 “两室一院”,并 “免费提供农具与种子”,鼓励流民 “开垦城外荒地”;同时,在安置点设立 “织坊、铁匠铺”,流民可 “凭劳动换取粮票”,如 “纺纱一斤换粮票两斤,打铁一件换粮票三斤”。流民楚老栓(楚兰父亲)分到房屋后,对萧虎道:“将军让咱们有房住、有活干,比在山东时好多了,咱们愿永远跟着元廷!” 截至十一月底,中都共安置流民 “五万人”,仅 “百余人因思乡返回原籍”,流民安置率达 “九成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