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章 杭爱安老(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064 章:杭爱安老(至元四十六年秋老弱安置与生产恢复)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辰时的阳光已驱散晨雾,洒在南侧的安置区 —— 一千五百顶临时帐篷整齐排列,帐外的空地上,老人们正晾晒着麻布,妇女们带着孩童捡拾松枝(用于烧火),几名合丹部的牧民正牵着少量牛羊,在临时牧地(之前划定的过渡区域)吃草,牛羊的低哞声与孩童的笑声交织,显露出一丝安稳气息。
那拉珠尔立于安置区中央的高台上,手中展开张谦绘制的 “杭爱山牧地划分图”—— 图上用炭笔圈出 “合丹部牧地”“别失八里部牧地”“混合部落牧地”,每块牧地旁标注着 “面积(顷)、人口、牲畜数”,还画着水源位置与边界标记(木牌、石堆)。“今日起,正式为老弱划分固定牧地、发放青稞种粮,” 那拉珠尔的声音透过号角传遍安置区,“张谦(粮草官)带吏员掌牧地丈量与种粮发放,李谦(驿站吏员)协部落长老辨归属,帖木格(步兵统领)带士兵维持秩序,务必让每户都有地种、有粮播。”
高台旁的空地上,已堆起小山般的青稞种粮 —— 粮囤用木栅栏围住,每囤贴着火漆标签,写着 “合丹部种粮”“别失八里部种粮”,旁边摆着数十把木犁、镰刀(从叛军物资中修缮的农具),工匠们正最后检查农具:“犁头已磨尖,镰刀柄缠了麻布,老人们用着不打滑。” 合丹部的长老帖木格(与步兵统领同名)拄着松木杖,走到那拉珠尔面前:“将军,老弱们盼这一天好久了,有了固定牧地和种粮,就能安心过日子了。” 那拉珠尔点头:“长老放心,定会按人口、按部落公平划分,不偏不倚。”
此时,一名老妇人牵着孤儿阿古拉,走到粮囤旁,怯生生地问张谦:“大人,我们孤儿寡母,能分到牧地和种粮吗?” 张谦笑着递过一块木牌(刻着 “合丹部娜仁户,2 人,牧地 2 顷,种粮 6 石”):“当然能,这是你们的份,一会儿就有人带你们去认牧地。” 娜仁接过木牌,紧紧抱在怀里,阿古拉则盯着粮囤里金黄的青稞,眼中满是好奇,老弱安置与生产恢复的序幕,就此拉开。
牧地勘察的前期筹备,需 “组队协同、定标细查”—— 组建 “吏员 + 部落长老 + 步兵 + 工匠” 的勘察团队,明确牧地勘察标准(水源近、牧草丰、无洪涝),准备丈量工具(步弓、羊皮尺、木标记),提前与部落沟通需求,为后续精准划分打下基础,体现元代 “勘地依制、问需于民” 的民政逻辑。
勘察团队的组建与分工 —— 张谦挑选十名通政院吏员(懂丈量、会文书)、两名部落长老(合丹部帖木格、别失八里部也先)、二十名步兵(负责开路与安全)、五名工匠(制作边界标记),组成勘察队。张谦任队长,负责总协调;吏员分两组,一组持步弓丈量面积,一组记录地形与水源;长老们负责辨认部落传统牧地范围,避免划分时引发纠纷;步兵在前开路,清理勘察路线上的灌木与碎石;工匠则携带木牌、石锤,随时制作边界标记。“咱们按‘先合丹、再别失八里、最后混合部落’的顺序勘察,” 张谦对团队道,“每块牧地都要测准面积、标记水源,记清楚适合放牧还是耕种。”
勘察工具的准备与调试 —— 步弓(元代常用丈量工具,一弓为五尺)共准备十把,工匠提前校准,确保每把步弓长度一致;羊皮尺(用羊皮条编织,标有刻度,长三丈)用于测量窄小区域(如水源宽度);木标记(松木制成,长三尺,顶部刻部落标识,如合丹部刻狼纹、别失八里部刻羊角纹)共两百块,石锤(用于将木标记砸入地下)五把;还携带羊皮地图(空白,用于绘制勘察结果)与炭笔,随时记录。一名吏员调试步弓:“张大人,步弓都校准好了,五尺误差不超半寸,可放心用。” 张谦点头:“好,丈量时每十步核对一次,别出偏差。”
勘察标准的明确划定 —— 按元代《民政则例》,牧地划分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离安置区不超过十里,方便老弱往返;二是水源充足,每块牧地需有一处稳定水源(河流或泉水);三是牧草覆盖率达七成以上,或土壤肥沃适合种青稞(沙质土壤排除)。勘察时,吏员需用 “三步测草法” 判断牧草丰度:每块地选三个点,每个点三步范围内数牧草株数,平均超过五十株即为合格。“这块地沙太多,牧草只有三十株,不能划给老弱,” 合丹部帖木格长老指着一片沙地道,张谦立刻让吏员在地图上标注 “不适宜”,继续寻找合适区域。
与部落老弱的提前沟通 —— 勘察前一日,张谦与长老们召集各部落老弱代表,询问需求:合丹部代表希望牧地靠近松树林(方便砍柴),别失八里部代表希望靠近溪流(方便灌溉),混合部落(由多个小部落组成)代表希望牧地集中,便于互相照应。“你们的需求我们都记着,勘察时会尽量满足,” 张谦道,“但也要顾全大局,若无法完全满足,还请大家体谅,咱们以‘能放牧、能耕种’为首要原则。” 老弱代表们纷纷点头,承诺会配合后续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