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0章 虎卫扩营(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090 章:虎卫扩营(至元四十八年冬月中旬萧虎令白虎堂扩编设草原细作营)

至元四十八年冬月中旬的枢密院偏厅,炭火在铜炉中噼啪作响,映得满室暖亮。萧虎身着紫色公服,手指轻叩案上的 “草原舆图”—— 舆图上用朱砂标注着察合台、窝阔台、钦察三系部落的聚居地,察合台部旁的 “异动标记” 已画了三道,是昨日草原眼线传回的密报:“察合台旧部在阿尔泰山南麓集结,似有联络诸王之意。”

刘七(白虎堂统领)站在案旁,手中捧着 “白虎堂建制册”,册页上记录着现有编制:“暗卫三百人,分五营,主营驻中都,余四营分守南城、北城、东城、西城,无草原专项建制。” 萧虎抬眼看向刘七,声音沉稳:“脱欢余党虽除,但草原诸王仍有异动,现有细作仅能覆盖中都周边,远不足应对阿尔泰山、杭爱山一线的动静,白虎堂需扩编,还得设个‘草原细作营’。”

刘七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 此前肃清脱欢时,便因草原情报滞后,差点漏过也速台与察合台旧部的联络。他躬身道:“大人所言极是,只是扩编需奏请朝廷,定营制、拨经费、选官属,还需与枢密院、户部协调。” 萧虎点头,从案上取过一张空白奏纸,提笔蘸墨:“今日便拟奏疏,明日递呈,草原细作营之事,越快落地越好。”

铜炉中的炭火偶尔爆出火星,落在舆图边缘,萧虎伸手拂去,目光重新落回察合台部的标记上 —— 那里曾是脱欢的根基,如今虽无大规模叛乱,却如潜藏的暗流,稍有不慎便会掀起波澜。“草原不稳,中都难安,” 萧虎轻声道,“这细作营,便是守住边疆的第一道屏障。”

白虎堂的扩编与草原细作营的增设,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萧虎基于 “草原诸王异动加剧” 与 “现有情报网络短板” 的双重考量 —— 肃清脱欢余党后,草原部落的微妙变化逐渐显现,现有情报能力已无法满足边疆管控需求,这成为推动扩编的直接动因。

首先是 “草原诸王的异动信号”。自脱欢被处置后,白虎堂的草原眼线陆续传回密报:察合台旧部在阿尔泰山南麓 “以牧会为名集结”,窝阔台系贵族在杭爱山 “私藏兵器”,钦察部则 “频繁与西域商队接触”,似在交换物资与情报。这些信号虽未形成明确叛乱,却已打破草原的平静 —— 萧虎在枢密院会议上曾直言:“诸王虽未明着反,但私相联络、囤积兵器,便是异动之兆,若等他们集结完毕,再应对便晚了。”

其次是 “现有情报网络的短板”。此前白虎堂的细作多集中在中都及周边,草原方向仅靠 “零星眼线”(如西域商栈的伙计、往来驿卒)传递信息,存在三大不足:一是覆盖范围窄,仅能触达草原边缘部落,阿尔泰山、杭爱山等深处区域完全空白;二是传递速度慢,眼线需通过商队、驿路传递情报,单程需十日以上,难以及时响应;三是情报精度低,多为 “听说”“似有” 的模糊信息,缺乏具体人数、时间、地点的细节,无法作为决策依据。刘七在汇报时曾举例:“上月察合台部集结,眼线仅传回‘约百人’,待咱们核实,实则有三百人,差了两倍还多。”

再者是 “边疆管控的现实需求”。元代对草原部落的管控,历来以 “情报先行” 为原则 ——《大元通制?军政》明确 “草原诸部需岁贡、报动向,中枢需派谍监之”。脱欢事件后,朝廷对草原的管控更严,要求 “每月报一次动向,每季度核一次户数”,现有情报能力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户部尚书曾对萧虎道:“若不能及时掌握草原户数、兵器数,岁贡便难核实,一旦有部落瞒报,便是隐患。”

萧虎将这些动因梳理成 “扩编奏疏” 的核心内容,在疏中写道:“白虎堂现有细作三百,仅覆中都,草原诸部异动渐显,情报迟、漏、粗,难应管控之需,请扩编至五百,增设草原细作营,专司草原谍报,以固边疆。” 这份奏疏既点明了现实问题,又符合元代 “以谍制边” 的传统,为后续朝廷批准埋下伏笔。

白虎堂扩编与增设草原细作营,需经 “奏请朝廷 - 部门会商 - 核定编制 - 拨付资源” 四步决策流程,每一步都需与枢密院、户部、兵部协同,符合元代 “中枢机构建制需朝廷核准” 的行政惯例,避免擅自扩编引发争议。

第一步是 “奏请朝廷”。萧虎拟好扩编奏疏后,次日便递呈中书省,再转呈皇帝(元代中枢流程:地方或部门奏疏需经中书省审核,再报皇帝)。奏疏中除了说明动因,还附了 “草原情报短板清单”“扩编预算”“细作营职责” 三份附件 —— 清单列明了现有情报的 “迟、漏、粗” 问题,预算详细列出扩编需 “增拨白银两千两(用于人员俸禄、装备)、粮草三百石(用于细作补给)”,职责明确草原细作营 “伪装潜伏、情报传递、异动监控” 三大职能。中书省丞相看完奏疏,对萧虎道:“此事关乎边疆安稳,当准,但需枢密院、户部、兵部会商,定个可行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