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3章 殿论兵权(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093 章:殿论兵权(至元四十八年腊月十五白虎殿忽必烈请战萧虎诘问)
白虎殿檐角积雪在晨光中消融,水珠顺着飞檐滴落,敲在阶下青石板上,发出 “嗒嗒” 轻响。殿内烛火通明,檀香萦绕,枢密院、户部的重臣按品阶分列两侧,目光皆落在殿中 —— 忽必烈身着亲王紫袍,腰系拖雷系玉柄弯刀(入殿时未卸,特获皇帝特许),手中捧着一卷《草原镇守策》,站在萧虎案前,身姿挺拔,却难掩眼底的急切。
萧虎端坐主位,案上摊着漠南舆图与忽必烈此前的 “暂代军务奏报”,指尖在舆图上 “阿尔泰山” 标记处轻顿 —— 昨日白虎堂细作传回密报,察合台旧部已在阿尔泰山南麓集结骑兵两千,似有异动。他抬眼看向忽必烈,声音沉稳如钟:“王爷今日入殿,可是为漠南防务而来?”
忽必烈躬身行礼,将《草原镇守策》递上,语气恳切却带着几分坚定:“萧大人明鉴!察合台旧部异动,漠南防线待固,本王愿领兵镇守草原,督建驿路、整训民兵,为元廷保这漠南边疆,绝不让草原诸王再扰中都安稳!” 话音落时,殿内鸦雀无声,重臣们纷纷侧目 —— 这不仅是请战,更是忽必烈正式向中枢索要草原兵权的信号。
萧虎接过策书,却未翻开,目光直视忽必烈,忽然开口,反问声在殿内回荡:“王爷愿领兵,本王敬你忠勇。可你知‘兵权如虎爪’,能御敌,亦能伤己 —— 你且说说,这兵权,何时该收,何时该放?”
忽必烈赴殿请战前,在漠南王府做了三日准备 —— 从《草原镇守策》的撰写,到应对诘问的演练,再到衣着配饰的选择,每一处细节都围绕 “展诚意、显能力、藏野心” 展开,既为说服中枢同意领兵,也为应对可能的质疑,符合元代宗室请战需 “有策可依、有备而来” 的惯例。
首先是《草原镇守策》的精心撰写。忽必烈召来刘秉忠与漠南军务幕僚,耗时两日,将镇守草原的计划细化为 “驻军、训兵、驿路、粮草” 四策:驻军策提出 “在漠南邢州、京兆、怀孟三地各驻兵一万,形成‘三角防线’,呼应中都禁军”;训兵策主张 “民兵与禁军混编训练,每月一次草原战术演练,重点应对部落骑兵袭扰”;驿路策建议 “扩建漠南至阿尔泰山的驿路,增设十处驿馆,每馆驻兵五十,确保军情传递畅通”;粮草策则承诺 “以漠南屯田粮供应驻军六成,不足部分由户部拨付,可节省朝廷三成军费”。策书中每一项计划都附具体数据,如 “屯田粮年产三十万石,可供应三万兵半年之需”,绝非空泛之谈。
其次是应对诘问的演练。刘秉忠模拟中枢重臣可能提出的质疑,与忽必烈反复推演:若被问 “为何是你领兵”,便答 “本王在漠南经营五年,熟悉部落、民情人脉,且民兵已具规模,无需朝廷另派将领磨合”;若被问 “如何应对察合台旧部”,便答 “先派细作摸清其动向,再以‘屯田诱流民’之策,瓦解其部众,若其来犯,便以三角防线合围”;若被问 “兵权过大恐生异心”,便答 “愿受枢密院节制,调兵需持枢密院符,每季度奏报军务,家眷仍留中都为质”。演练中,忽必烈刻意收敛急切,语气愈发沉稳,避免因情绪外露被视为 “急功近利”。
再者是衣着配饰的选择。忽必烈摒弃了奢华的金饰玉带,选择 “亲王紫袍 + 玉柄弯刀” 的搭配 —— 紫袍是宗室最高品阶服饰,显其身份;玉柄弯刀是拖雷系传家宝,无锋利刃口,仅作礼仪用,既表 “不忘祖训、忠君报国” 之意,也向中枢传递 “无武力胁迫之心” 的信号。出发前,他对着铜镜整理袍角,对侍从道:“今日入殿,非为争权,而为守边 —— 衣着需庄重,不可失了宗室体面,也不可显了张扬。”
最后是心态的调整。忽必烈深知,此次请战若成,便是拖雷系掌草原兵权的关键一步;若败,恐再无掌兵机会。因此,他刻意压制内心的野心,将 “守边” 作为核心诉求,而非 “掌权”。出发前,他独自在书房翻阅《元史?太祖本纪》,回顾成吉思汗 “宗室守边” 的祖制,低声自语:“先祖以宗室固边疆,本王今日所为,亦是循祖制而行,中枢当会应允。” 这份自我暗示,让他在赴殿途中,神色愈发从容,不见半分慌乱。
忽必烈抵达白虎殿门时,便与白虎堂统领刘七展开了一场 “礼仪细节的博弈”—— 这既是元代宗室朝见的规制要求,也是双方对 “权力边界” 的隐性试探:忽必烈需通过礼仪争取更多话语权,刘七则需恪守规矩,确保殿内秩序,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暗藏深意。
首先是 “兵器是否卸置” 的分歧。按元代殿仪,宗室入殿需卸去随身兵器,由殿门侍卫保管,待离殿时取回。忽必烈抵达殿门时,刘七上前躬身道:“王爷,按例需卸弯刀,交由侍卫保管。” 忽必烈却未解刀,反而从袖中取出一枚鎏金牌符,递与刘七:“此乃陛下昨日所赐‘入殿携械特许牌’,刘统领可验看。” 刘七接过牌符,见上面刻着 “皇命特许,入殿不卸” 八字,盖有皇帝御印,便躬身退回:“王爷恕罪,末将不知有特许之命。” 忽必烈此举,既是展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也是暗示自己在中枢的特殊地位,为后续请战增加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