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 暗结僚属(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102 章:暗结僚属

至元四十九年四月,中都的槐花刚缀满枝头时,忽必烈却在北城卫粮库前皱紧了眉。粮库的门半开着,两名粮官正弯腰清点最后一批糙米,粮囤的高度比上月矮了近一尺 —— 自他接手中都禁军,因巡逻频次增加、训练强度提升,士兵口粮消耗比萧虎定的 “每月三千石” 定额多了两百石,眼下距离下月拨付还有十日,粮库已快见底。他指尖划过粮囤边缘的刻痕(每批粮食入库时的标记),对身旁的刘秉忠道:“再这么下去,不等盗匪来,士兵先得饿肚子,中书省那边,必须想办法。”

中都禁军的粮草由中书省户部统筹,按 “季度核定、按月拨付” 的规矩执行,若需额外加拨,需提交 “消耗明细”“防务必要性说明”,经户部尚书、仓部郎中、度支员外郎三层审批,最后还要报枢密院备案。此前忽必烈曾试着申请加拨,却被户部以 “未到拨付日期”“消耗明细不充分” 驳回,理由是 “按章办事,不可擅改”。刘秉忠捧着《中都禁军粮草账册》,指给忽必烈看:“户部管粮草的核心是三个人 —— 尚书王克柔(老臣,守旧,唯章程是从)、仓部郎中李谦(四十岁,实务派,懂粮运却受制于章程)、度支员外郎李简(三十余岁,管预算,怕担责)。要破局,得从李谦或李简入手,王克柔那里,硬攻没用。”

忽必烈明白,萧虎对禁军的把控,除了兵权,便是粮草 —— 若粮草受制于中枢,他纵有统领权,也难让士兵真心归附。昨日北城卫百户赵安来报,有三名士兵因 “口粮减半” 抱怨,虽被及时安抚,却已显隐患。他抬手拂去落在账册上的槐花瓣,目光落在 “李谦” 的名字上:“听说李谦曾在漠南管过粮仓,对驿路粮运熟悉,或许能找到共鸣。” 刘秉忠点头:“李谦在漠南时,曾因‘粮仓积压、运输不畅’被弹劾,后来虽查清是地方拖延,却也落下了‘不善钻营’的名声,若大汗能帮他解决实务难题,或许能拉近距离。”

次日辰时,忽必烈没有直接去中书省,而是绕到中都南门的 “漕运码头”—— 这里是中都粮草的主要集散地,李谦每日辰时都会来核查粮船到港情况。码头上,十余名纤夫正将漕运粮船的糙米卸到岸边的粮仓,李谦身着绯色官袍(中书省五品官服),腰间系着素面玉带,正弯腰核对粮袋上的 “户部印鉴”,笔尖在《漕运粮册》上快速记录。忽必烈走上前,拱手道:“李郎中安好,本大汗今日来查看禁军粮草到港情况,没想到在此遇见。”

李谦抬头,见是忽必烈,连忙回礼:“大汗客气,下官按例核查漕运粮,今日到的是江南漕粮,共五千石,其中三千石拨给中都府库,两千石留作应急。” 忽必烈目光扫过粮袋:“江南漕粮糙米多,士兵们吃惯了北方麦米,若能调整些比例,或许能减少浪费。” 李谦苦笑道:“大汗有所不知,漕粮调配由户部定,下官只管核查接收,想调整比例,需尚书点头,难啊。” 忽必烈顺势道:“本大汗在漠南时,也曾遇过‘粮种不合口味’的问题,后来与地方粮官商量,按‘七成麦米、三成糙米’调配,士兵浪费少了,士气也高了。李郎中若有需要,本大汗可将当时的调配记录给你,或许能帮你向尚书提建议。” 李谦眼中一亮 —— 他正愁找不到理由调整漕粮比例,忽必烈的提议,恰好给了他一个实务借口。

忽必烈与李谦的初次深谈,选在中都南门的 “漕运茶馆”—— 这里紧邻码头,往来多是粮商与漕运官,两人坐在角落的雅间,桌上摆着两盏粗茶,案上摊着《漠南粮草调配记录》与《中都漕粮账册》,看似讨论实务,实则暗藏拉拢的契机。

李谦仔细翻看忽必烈带来的记录,册中详细写着 “漠南某卫所粮种调配方案”:每月麦米两千石、糙米八百石,附 “士兵反馈”“浪费统计”“成本核算”,甚至还有粮官与士兵的签字确认。他指着其中一页道:“大汗这记录太细致了,连‘麦米储存防潮法’都写了,下官若拿着这个去见王尚书,说不定真能成。” 忽必烈笑道:“李郎中是实务人,知道‘数据说话’比空口建议管用。本大汗听说,你去年曾提议‘将中都闲置粮仓改存麦米’,却因‘无实务案例’被尚书驳回?” 李谦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中都西门有三座旧粮仓,因存糙米易受潮,一直空着,下官想改存麦米,既利用闲置资源,又能减少漕运损耗,可尚书说‘无先例’,就是不批。”

忽必烈指尖敲了敲案面:“旧粮仓改存麦米,需先做‘防潮处理’,再核算‘改造成本’,这些都得有具体方案。本大汗在漠南时,曾改造过两座旧粮仓,有详细的‘工料清单’与‘改造后损耗统计’,若李郎中需要,本大汗可让人送来。你拿着方案、案例、数据去见尚书,他总不能再以‘无先例’驳回吧?” 李谦心中一动 —— 他盯着西门旧粮仓已有半年,若能改造成功,不仅是政绩,还能缓解中都麦米储存不足的问题,可他一直缺 “改造案例”,忽必烈的提议,恰好补上了这个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