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灵犀”初通——意念钢流的起点(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元宵佳节的暖意尚未散尽,哈工大校园内一处新挂牌的 “单兵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 里已是热火朝天。这里汇聚了陆装所精锐工程师、中科院神经所/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李思远带领的哈工大AI团队,以及陈默这位核心枢纽。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将“脑波头套”的梦想,锻造成战场可用的“灵犀”火种。
代号“灵犀”:军用BCI原型机攻坚
项目目标清晰而艰巨:研制首台基于非侵入式脑电(EEG)的便携式战场意图识别原型机。核心功能:
1. 稳定识别 4种基础运动想象(左手、右手、双脚、休息/中性)。
2. 识别 3种认知状态(高度专注、轻度疲劳、应激警觉)。
3. 输出低延迟(<300ms)、高可靠性指令。
4. 满足 战场便携(<2kg)、快速佩戴(<5分钟)、抗干扰(电磁、运动) 要求。
攻坚战场:硬件、算法、数据的“三重门”
1. 硬件堡垒:从“湿漉漉”到“干爽快” (陆装所+生物医学团队主攻):
痛点: 科研级脑电帽需要涂抹导电膏(“湿电极”),佩戴繁琐(>15分钟),出汗或长时间使用后信号劣化,且外观惊悚(满头电极线),完全不适合战场。
“土味”破局:聚焦“干电极”与集成化!
电极革命: 放弃湿电极,全力攻关 高导电性柔性聚合物干电极。通过在柔性基底(如医用硅胶)上精密印刷 纳米银线 或 导电聚合物(PEDOT:PSS) 阵列,形成与头皮多点柔性接触,无需导电膏。难点: 接触阻抗高、易受运动伪迹影响。团队通过优化阵列密度、表面微结构(仿生增加摩擦力)和内置微弱交流激励源(主动降低阻抗)来改善。
“简约”导联: 不追求全脑覆盖,基于运动想象主要集中在 感觉运动皮层(C3, C4, Cz及附近) 的原理,设计 8-16导联的轻量化“头带”式采集装置,重点覆盖关键区域。电极点嵌入柔性头带中,佩戴如同运动发带。
心脏:ASIC生物电放大芯片: 联合国内顶尖微电子所,定制开发 超低噪声、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120dB)的生物电信号专用放大芯片(ASIC)。将多通道放大、滤波(硬件高通/低通)、模数转换(ADC)集成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突破意义: 大幅减小体积、功耗,提升抗干扰能力和信噪比!是“灵犀”便携化的核心!
“脑电盒”: 集成了ASIC芯片、主控MCU、蓝牙/WiFi模块、电池的紧凑型处理单元,可夹在腰带或战术背心上。
2. 算法熔炉:从“混沌”中提炼“意图” (李思远团队主攻):
𝔹Ⓠgok. ne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