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智能城市的尺锋(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清晨的阳光,像一把金色的梳子,试图梳理开“智慧铁路联合实验室”里那层厚重的电子屏蓝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混合气味——廉价速溶咖啡的焦苦、人体散发的汗味,以及一种更微妙、更根本的东西:高速运转的芯片散发的微热与电流的嘶嘶声。这声音像背景音乐,日夜不息,提醒着这里发生的一切都非同寻常。

林野站在巨大的电子屏前,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流和复杂的系统架构图,仿佛一座正在构建的数字巴别塔。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胸腔里那点不安。技术攻关小组的成功,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这扇通往更高层级的大门。公司被纳入国家“智慧交通枢纽”试点工程的核心技术支持单位,一个听起来就足以让整个行业侧目的项目。他们的任务,是研发一个整合探伤、调度、安防、能耗等核心系统的“铁轨大脑”平台。这不仅仅是一个软件项目,这是要让钢铁巨龙——铁路,拥有一个智慧的、能自我感知、自我优化的“心脏”。

新成立的“智慧铁路联合实验室”里,气氛与前几次他参与的小型项目截然不同。这里汇聚了各路顶尖人才,西装革履的、穿着格子衫的、眼神锐利如鹰隼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如流水的……他们身后,是象征着财富与实力的IT巨头们的Logo。空气中弥漫的,除了咖啡因,还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一种对“正确”路径的近乎偏执的追求。

林野被任命为“安全状态感知与预警”子模块的负责人。这个模块的核心,本质上是他对探伤技术智能化延伸的进一步深化,是他那把“道尺”理念在数字世界的具象化。他熟悉这片领域,甚至可以说,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钢轨在风吹日晒、荷载碾压下的每一丝呻吟与挣扎。物理,是这片领域的底层逻辑,是应力、是材料疲劳、是断裂力学。

然而,这里的壁垒,不再是过去那种赤裸裸的学历血统论,而是更隐蔽、更致命的技术与资本的傲慢。他感觉得到,那些来自硅谷、来自顶尖高校的年轻精英们,看他的眼神里,除了好奇,更多的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审视,仿佛在观察一个有趣的、但终究属于旧时代的标本。

首次跨模块协调会,被安排在一个巨大的环形会议室里。冰冷的金属桌椅,环绕着一块占据整面墙的曲面显示屏。投影仪的光束打在空气中,扬起微尘,像一条沉默的银河。

坐在主位对面的是项目首席架构师,艾伦·肖。他大约三十出头,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明亮,带着一种自信的光芒。更重要的是,他身后站着的是某家硅谷明星AI公司的代表,据说这家公司刚刚融到了巨额风投,手握着最前沿的AI技术。艾伦的技术背景确实深厚,但更令人侧目的是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被海量资本滋养出的傲慢。

会议开始,各个模块负责人依次汇报。轮到林野时,他打开自己的演示文稿。里面没有炫目的动画,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术语堆砌,只有简洁的图表、清晰的逻辑链条,以及他对物理模型如何应用于钢轨安全状态感知的详细阐述。他解释了如何通过传感器网络捕捉微弱的应力变化,如何利用材料科学模型预测疲劳累积,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物理规则的预警机制。

他的发言平静而专注,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他甚至提到了“道尺”的核心理念——通过对物理世界精确的测量与推演,找到那些隐藏在数据噪音下的真实风险。这并非炫耀,而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

然而,当他汇报完毕,会议室里短暂的安静后,并没有预想中的认可或提问,反而是一种近乎怜悯的沉默。人们交换着眼神,似乎在思考如何用更委婉的方式告诉他,他的方案已经“过时”了。

果然,艾伦·肖第一个打破沉默。他微微前倾身体,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打在林野身上。

“林先生,”他的声音清晰而富有磁性,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您的模块算法……太‘物理’了。”

他顿了顿,似乎在品味这个词,然后继续说道:“现代AI需要的是大模型驱动的数据智能,是神经网络的自我进化,而不是基于传统物理模型构建的确定性规则。我们计划引入自研的‘动态裂纹预测模型’,它将彻底取代你这种基于预设规则的方案。”

艾伦打开自己的PPT,屏幕瞬间被绚烂的色彩和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图填满。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语速快,节奏感强,充满了“深度学习”、“无监督学习”、“自适应优化”、“迁移学习”、“强化学习”等最前沿的AI术语。他的手势富有表现力,时而指向屏幕上的某个节点,时而挥舞着强调某个观点。他的模型,听起来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魔法盒子,能够从海量的、混乱的运营数据中,自主学习出钢轨损伤的规律,并预测未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