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栗子山药糕(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寒露时节,药膳馆的院子里已铺了一层薄霜。我正在整理新收的山药,小林搓着手跑进来:"程教授,您看这山药的成色。"

案上的山药根根笔直如棍,表皮紫褐带泥,折断后黏液拉丝不断。这是河南温县垆土种的"铁棍山药",每年霜降前采挖,带着浓浓的土腥气。

"山药甘平。"我掰断一根,黏液拉出三尺长,"《本草纲目》说'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最宜秋冬进补。"

郑淮安从库房取出个藤编篓子,掀开油纸,露出油亮的栗子。这是太湖西山的老树栗子,颗颗饱满如卵,表皮深褐带光,轻轻一捏就露出金黄的栗肉。

"老郑,这批栗子..."我剥开一颗,栗香扑鼻,"怎么这么油润?"

"百年老树结的。"老人用粗糙的手指搓着栗子,"要等霜打后才收。《食疗本草》说'栗子补肾气,厚肠胃'。"

程明从后院石磨旁捧来新磨的糯米粉,色如初雪,质地细滑。他小心地过筛:"爸,这米粉...怎么比去年的更细?"

"改用石磨碾的。"我取些米粉置于掌心,"太湖边的'香雪糯',浸泡时加了少许桂花露。《养小录》说'米粉过百目筛,蒸糕最宜'。"

制作从处理山药开始。山药需用竹刀削皮,保留黏液。小林抢着要削,却把山药削得七零八落。

"要逆着纤维削。"我示范着,"三分力在刀,七分意在匀。"

栗子要先用温水浸泡,再用竹签挑去内皮。程明拿着铁签要帮忙,被我拦下:"金属会让栗肉发黑,竹签才保得住原色。"

和糕最见功夫。青瓷盆中先调山药泥,再入栗子蓉,最后拌入糯米粉。揉糕时要"三揉三醒"——初揉成形,醒发半刻,再揉至光润。

蒸糕最讲究火候。梨木蒸笼先垫新鲜箬叶,倒入糕浆。灶火要"三嘘三吸"——猛火催香,文火定形,余火收味。

"为何不用铜笼蒸?"小林看着我们往灶里添柏枝。

"梨木性润。"我调整着火候,"《考工记》说'梨木蒸食,得金秋肃降之气'。"

前厅传来虚弱的询问声。我出去一看,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扶着腰喘气:"入冬以来...腰膝酸软...夜尿频频..."

我注意到他凹陷的眼窝和稀疏的白发:"可是年轻时太过劳累?"

他苦笑:"码头扛货...三十年...落下这身病..."

典型的肾虚精亏。我切了块刚出笼的栗子山药糕:"趁热尝,需细嚼慢咽。"

糕体金黄如蜜,山药的绵软与栗子的甘香交融。老者慢慢品尝,忽然泪落:"这滋味...竟像幼时...母亲给做的..."

"甘润填精。"我温声解释,"山药补脾益肾,栗子补肾强腰,先后天同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