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因材施教,改良方法(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才是最难的部分。

第三天,我开始手动记录每一项操作。不是靠手环自动上传,而是逐条拍摄照片,附上文字说明:【第3日,‘混合’区叶色转绿,根须分叉明显;菌丝网络扩展至0.5平方厘米;推测为本地促生菌群激活】。然后上传至系统日志。

林婶站在我旁边看我操作,忽然说:“你这不像是在用系统,倒像是在教它。”

我没吭声,但心里明白,她说对了。

过去我一直以为系统是答案库,只要输入问题,它就会给出最优解。可现在它卡在“安全阈值”上,拒绝将“黑土+激活剂”录入标准流程。因为它没有这个模型。它需要我一次次输入数据,直到它能识别出新模式。

傍晚交接时,林婶悄悄把她带来的那包老园土倒进“混合”区边缘,还用脚踩实了。我没拦她。这种自发参与,比任何指令都重要。

夜里,我坐在灯下整理全天记录。手环突然震动,能量值+3。界面弹出一行新提示:【检测到新型土壤优化模式,正在建立本地适配模型】。

我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原来它真的在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我的输入,一点点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就像教一个孩子认路,先指给他看,再让他自己走一遍。

第二天一早,我召集所有人到试验田前。四块地的差异已经肉眼可见:“对照”区瓜苗依旧萎黄,“纯剂”区略有好转,“纯土”区叶片舒展,“混合”区不仅叶色鲜亮,茎秆也粗了一圈。

我把检测结果投在手环大屏上,指着微生物活跃度曲线说:“‘纯土’有效,但慢;‘纯剂’快,但孤掌难鸣。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让死土重新活过来。”

李木蹲在“混合”区边,扒开表土看了看,伸手捻了捻,点头:“这土……松了。”

“不只是松。”我说,“它开始‘呼吸’了。”

林婶咧嘴笑了:“那你这法子,能写进系统不?”

“还不行。”我打开日志界面,“它刚建模,还没完成验证。但我们得继续喂数据——每天拍变化,记参数,上传记录。直到它自己跳出‘推荐方案’为止。”

ℬ  ℚ  𝐆  ok. n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