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心事,谋划(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橘子林拍照,李恒没有去,因为恰巧有电话找他。

电话是二姐李兰打来的。

一接通,二姐就说:“王也在我旁边,她找你有事。”

说着,电话到了王也手里。

王也说:“老板,8月10号,第...

雪落无声,却在窗玻璃上凝成细密的霜花。林小满盯着文档最后一行字,指尖停在回车键上,迟迟没有按下。屋内暖气不足,她裹紧了那件洗得发白的藏蓝毛衣,脚边的小电暖器嗡嗡作响,像是支撑着整个冬天的最后一口气。

她知道,这份建议书一旦提交,意味着又一场硬仗要开始了。

电子健康码与医保卡分属两个系统,背后牵涉卫健、医保、公安、数据管理等多个部门,协调难度之大,远超便民卡推广时的阻力。更何况,各地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有些乡镇连稳定的网络都难保障,更别说实现全国统一的数据互通。但她也清楚,如果不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再多的智能系统、再多的志愿队伍,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

一个孩子发烧到40度,母亲抱着他辗转三家医院,却因健康码无法识别医保信息被拒诊??这样的事,她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

凌晨一点十七分,文档终于定稿。她仔细检查三遍,将附件中的调研数据、试点案例、技术路径图逐一核对无误后,点击发送,收件人包括省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科技司、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

邮件发出的瞬间,手机震动起来。是阿秀父亲发来的语音:“林姐,阿秀今天在学校默写全对,老师奖励她一朵小红花,她非要留着等你来看。”

林小满笑了,把语音反复听了三遍,然后轻轻回了一句:“替我亲亲她。”

天刚蒙蒙亮,她才合眼不到两小时,办公室门就被敲响。小陈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份报纸,脸色发白。

“姐……《都市快报》头版登了你的建议书内容,标题写着‘一纸提案撼动万亿系统’。”

林小满皱眉接过报纸,只见右上角配图竟是她昨夜伏案工作的侧影照片,窗帘缝隙透进的路灯映在脸上,像一道孤独的光。文章引用了她报告里的原话:“当技术服务于权力时,它成了壁垒;当技术服务于人民时,它才是桥梁。”

“谁泄露的?”她问。

“不知道。”小陈压低声音,“但已经有三个记者打电话来约采访,还有两拨人自称是‘上级督导组’,说要调阅原始材料。”

林小满沉默片刻,起身拉开档案柜最底层抽屉,取出一个铁皮盒,里面整齐码放着U盘、录音笔备份、纸质台账复印件。“把所有核心资料转移去备用服务器,加密权限设为双因子认证。另外通知各县区协管员,近期不要公开提及我的名字或工作细节。”

“那你呢?”

“我去趟聋哑学校。”她说,“答应过孩子们今天讲新课。”

街道尚未苏醒,公交站台结着冰壳。林小满坐上末班早班车,车厢空荡,唯有司机从后视镜看了她一眼,默默调高了车内温度。

聋哑学校礼堂里,二十多个孩子早已排排坐好。他们看不见她的嘴唇,却能通过投影屏幕上的手语翻译捕捉每一个动作。林小满戴上蓝牙耳机,同步连接AI手语播报系统,开始讲解“医疗权益与自我保护”。

一个小女孩举手提问:【如果医生不给我看病,我能怎么办?】

林小满蹲下身,平视她的眼睛,打出一串缓慢而清晰的手语:【你可以拿出医保卡,指着背面的服务热线号码。如果对方仍拒绝,就让家人录下全过程,发给监督平台。记住,你的命很贵,不该被任何人轻视。】

孩子们安静地看着她,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信仰的光。

课后,校长递给她一封信。信封泛黄,字迹稚嫩,署名是“小宇”。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手绘的警校录取模拟通知书,旁边写着:

>林阿姨:

>

>我参加市青少年体能测试拿了第一名!心理评估也过了!老师说我只要文化课再提高20分,就有希望考上省公安专科学校。

>

>我每天都在跑步,做数学题。我还帮居委会录老人参保信息,练打字。

>

>你说过,正义不是喊出来的,是走出来的。我现在每天走一万步,一步都不偷懒。

>

>等我穿上警服那天,第一个敬礼送给你。

>

>??小宇

她捏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抬头望向窗外。操场上几个学生正在跳绳,笑声虽听不见,却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色的轮廓。

回到单位已是中午。还没进门,就听见大厅传来争吵声。

一位中年妇女坐在轮椅上,怒吼道:“你们凭什么停我的慢性病补贴?我糖尿病打了十年胰岛素,现在突然说系统没记录?我连药都买不起!”

前台工作人员一脸无奈:“大姐,系统显示您去年未完成年度资格认证,按规定自动冻结待遇。”

“认证?我瘫在床上怎么认证?你们发的那个APP我儿子都不会用!社区也没人来通知!这不是逼人等死吗!”

林小满快步上前,蹲在轮椅旁,握住女人冰冷的手:“阿姨,我是林小满,您先别急,这事我们一定解决。”

女人泪如雨下:“我不是不想活,我是怕拖累孩子啊……”

林小满立即调出后台数据,发现该患者确实因行动不便未能人脸识别认证,且所在社区协管员疏于上门服务,导致系统误判为“失联人员”。

她当场下令恢复待遇,并责令技术科开发“容缺办理+家属代办+视频确认”绿色通道。同时,在全区启动“清盲行动”:针对高龄、残疾、独居等特殊群体,实行“每月主动联络+每季上门核查+每年集中补办”的服务机制。

当晚,她在日记本写下:

**1991年12月23日,阴转晴。

今日处理异常冻结事件七起,全部源于‘自动化冷漠’。

技术不应成为推诿的借口,流程不能代替人心。

真正的服务,是在机器说‘否’的时候,有人敢站出来说‘等等,让我看看这个人是谁’。**

三天后,国家医保局来电,邀请她参与制定《特殊人群医保服务国家标准》起草工作。与此同时,《南方都市报》跟进报道“智能审核背后的遗忘角落”,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某晚加班至深夜,她正准备离开,保安老王匆匆跑来:“林医生,有人往你车上泼油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