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滔天功劳(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与此同时,他调整战术:不再追求速胜,而是采取“拖、扰、断”三字诀。命周策率轻骑千人,昼伏夜出,专袭敌军粮道;令张老六团队连夜赶制“雷公车”??一种装有火药桶的木制推车,可在狭窄山谷引爆,制造雪崩阻敌;又派阿奴带领鹰翎队潜入敌营周边部落,策反被胁迫参战的小族,散布“赵立宽只为护民,不伤降者”的传言。
一个月后,战局开始逆转。
先是雷公车在天山隘口成功引爆,引发大规模雪崩,埋葬敌军辎重队两千余人;接着周策小队连续七夜骚扰,烧毁粮仓五座,致使敌军被迫分兵护粮;最致命的一击来自康居国??赵立宽借道成功,一支五千人的奇兵穿越帕米尔高原,突然出现在碎叶河南岸,一举摧毁三座火焰塔楼,并俘获负责操作希腊火的技术工匠十二人。
阿史那拔都暴怒,下令屠戮附近村庄泄愤。此举正中赵立宽下怀。他命人将遇难百姓遗体运至前线展示,并公开宣读死者名单,其中不乏西域各国商旅亲属。舆论顿时倒戈,原本支持回纥的粟特城邦纷纷宣布中立,甚至有龟兹僧侣代表团亲赴唐廷,请愿“止战求和”。
“人心一旦失去,十万大军也不过是沙塔。”赵立宽对诸将说,“接下来,我们要让他自己崩溃。”
于是他下令全面封锁消息,停止主动出击,仅以小股部队游击牵制,同时广撒传单,宣称“赵立宽即将亲率二十万大军压境”,并故意让俘虏逃回敌营散布恐慌。
阿史那拔都果然中计。他本就因补给困难而焦虑,又闻“二十万大军”将至,军心动摇。部下各怀异志,回纥将领欲撤兵自保,吐谷浑酋长暗中联络赵立宽乞降。就在他准备连夜转移大营之际,赵立宽发动总攻。
那一夜,狂风大作,黄沙蔽月。四万义勇军分成三路突进:左路由陈骁率领,正面佯攻吸引火力;右路由周策指挥,绕至敌军侧翼放火制造混乱;中军主力则由赵立宽亲自统领,直扑敌帅大帐。
战斗异常惨烈。敌军凭借希腊火负隅顽抗,数次几乎突破防线。关键时刻,阿奴率鹰翎队从地下密道潜入,点燃火药库,引发连锁爆炸,彻底瓦解敌军防御体系。
混战中,赵立宽再度与阿史那拔都狭路相逢。青年可汗披金甲,执弯刀,目眦欲裂:“赵立宽!你毁我家族,灭我国度,今日我要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错。”赵立宽持戟而立,声音如寒冰,“我没有毁灭你的国家,我只是阻止了一场侵略。真正毁灭突厥的,是你父亲穷兵黩武,是你族多年劫掠成性。而你,不过是重复前人的错误。”
话毕,戟出如龙。两人激战数十合,最终赵立宽一记横扫,击落其刀,紧接着反手一挑,将对方钉于沙地。
他俯视垂死的敌人,低声道:“我可以杀你。但我选择留下你一条命??让你亲眼看看,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是什么模样。”
黎明时分,战事结束。五万敌军,阵亡一万八千,投降两万四千,余者溃散。赵立宽下令善待俘虏,发放衣物食物,并请粟特商人代为传话:“只要放下武器,我便视尔等为兄弟。若愿留下垦荒务工,土地房屋任选;若要返乡,我派人护送出境。”
与此同时,他将缴获的通敌证据密封呈送长安,包括崔焕之子往来书信、裴承业收受贿赂账册副本,以及多名朝臣与敌酋密会的画像摹本。
这一次,皇帝终于动了雷霆之怒。翌日诏书下达:
**“崔焕通敌卖国,斩首示众,全家流放岭南;裴承业结党营私,革职查办,永不叙用;其余涉案官员二十七人,一律下狱候审!”**
并加赐赵立宽“安北大元帅”印绶,授权节制西北七道军政,可先斩后奏。
然而当使者抵达前线,却发现赵立宽已解散大军,令众人各自归乡。他自己则带着阿奴与几名亲随,骑马缓缓行走在返程路上。
“你不接受封赏?”使者追问道。
“封赏属于过去。”他说,“而现在,我们需要的是重建,不是权力。”
春风再度吹过戈壁,绿意蔓延至曾经焦土之地。一年后,碎叶河流域设立“归义城”,安置归降部族万余人,开设学堂、医馆、集市,推行汉胡共治。十年之内,此地竟成西域最繁华商埠之一。
而赵立宽的名字,渐渐淡出了朝堂议论。人们只知道,每逢清明,总有一位白发老人默默前往各地阵亡将士墓园,清扫碑石,献上野花。
直到某年冬雪,狄道突发瘟疫,百姓闭户不出。一夜之间,村外忽然出现数十座草棚,内有药炉沸腾,粥饭飘香。看守之人只说是“老将军派来的义医队”,却不肯透露姓名。
后来才知,那带队的老者,正是赵立宽。他亲自熬药、诊脉、安抚孩童,连续半月未曾安眠。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拼命,他只答一句:“当年他们信我,把命交给我。今天他们的孩子生病,我怎能袖手?”
春暖花开时,疫情退去。百姓欲赠匾额,他坚决不受。临行前,只在村塾墙上题下一诗: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求四海无疮痍。
>白发归来种薄田,犹抱孤忠照斜晖。”**
自此踪迹杳然。有人说他隐居祁连山中,采药济世;也有人说他远走南海,寻访海外仙山;更有传说称,每遇边警,夜半风沙之中,常有人见一队赤旗骑兵奔腾而过,为首者银甲白发,手持长戟……
而那些曾追随他征战天下的老兵们,每逢聚会,总会举起粗瓷碗,齐声低喝:
“敬赵将军!”
然后相视一笑,继续讲那一年,风雪中的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