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爪为风,蛇为势,腿为海(中)(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赤脚郎,无名囡,夜哭儿,井边崽……”

这些曾被当作“代称”的孤魂,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标识。

禾苗则翻开手机相册,找到一张童年合影??她与一群村童在晒谷场上嬉戏。其中一个小女孩早已夭折,连墓碑都没有。她盯着照片,轻声说:“阿梅,七岁溺亡于村塘。你最爱穿那条红裙子,总说我笑起来像太阳。”

蓝莲再绽一朵。

就这样,他们用记忆、用血、用真心,将一个个名字送入井中。灰雾渐散,啼哭止息,取而代之的是轻柔哼唱??那是不知谁先开始的摇篮曲,温柔地包裹着这片曾被遗弃的土地。

当最后一缕雾气消散,井口缓缓升起一座石碑。

碑上无字。

“为什么是空的?”林朔疑惑。

“因为真正的碑,不在这里。”小归微笑,“而在每一个愿意记住别人名字的人心里。”

他转身望向谷外,只见雨已停歇,晨曦初露。远处村落炊烟袅袅,几个孩童正在田埂上追逐,手中挥舞着稻草编成的笛子。

“他们已经开始学了。”他说。

数日后,三人抵达西南边陲一座废弃福利院。

此处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收养战乱孤儿之地,后因大火焚毁,数十名儿童葬身火海,官方记录仅称“意外”,无人追究。当地人称之为“哑院”??据说每逢阴雨,便能听见孩子们齐声背诵课文,却始终没人敢靠近。

院墙倒塌,杂草丛生。主楼焦黑残骸中,一棵野桃树竟从水泥缝里钻出,枝头开满粉白花朵。

禾苗走近树下,忽然发现树根处埋着一只铁皮盒。

打开后,里面是一叠泛黄作业本,每一页都写着同样的句子:

>“我的名字叫小兰,今年八岁,我想活着。”

>“老师说,只要我把字写工整,就能被领养。”

>“今天食堂阿姨多给了我半个馒头,我很开心。”

>……

最后一页,血迹斑斑,字迹歪斜:

>“救……我们……不想死……”

“他们是想留下痕迹的。”禾苗泣不成声,“哪怕只是一句话,哪怕没人看到……他们还是写了。”

林朔默默取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所有能找到的信息:年龄、性别、可能姓名、遇难细节。小归则用朱砂在桃树四周画下结界符,防止怨气扩散。

当晚,他们点燃篝火,开始诵名。

一个接一个,那些未曾登记、无人认领的孩子,被一一唤出。

随着名字响起,桃树花瓣纷纷扬扬落下,在空中化作点点蓝光,凝聚成孩童身影,围坐火堆旁,静静听着自己的名字被念出。

有个小女孩怯生生举手:“我能唱首歌吗?”

没人阻止她。

她清了清嗓子,唱起一首极其简单的儿歌:

>“小星星,亮晶晶,

>挂在天上放光明。

>好像许多小眼睛,

>眨呀眨呀看大地。”

歌声稚嫩,却让三人泪流满面。

唱完后,她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唱完这首歌。以前每次唱到一半,火就来了。”

说完,她与其他孩子手拉着手,走向桃树深处,身影渐渐透明,最终融入花海。

次日清晨,当地村民发现桃树周围多了三百块小型石碑,整齐排列,每块上都刻着一个名字。而那本作业本,则静静放在废墟最高处,被玻璃罩保护起来,旁边立着一块新碑:

>**此处曾有孩子生活,请勿遗忘。**

消息传开,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类似事件。

北方某矿区小学,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失踪儿童档案”,竟挖出百年前矿难中被掩埋的童工名单;南方渔村老人自发重建“无主坟”,按习俗为每个夭折婴孩立“魂桩”;就连海外华人社区也开始举办“寻名祭”,通过家谱追溯那些在动荡年代失散的亲人。

而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支稻草笛在风中轻响。

某夜,禾苗独自坐在客栈房顶,仰望星空。

玉笛横于膝上,乳牙安静躺着。她忽然感到一阵强烈悸动,仿佛心脏被人握住。

幻象降临。

她看见赵奶奶站在一片无垠蓝莲海上,手持陶瓮,正将一颗颗乳牙投入水中。每投一颗,便有一朵蓝莲盛开,一名孩童从中走出,笑着跑向远方。

“阿奶……”禾苗哽咽。

赵奶奶回头,微笑:“你做得很好。但记住,守井之人不怕鬼,只怕忘。只要还有人记得,我们就永远没输。”

幻象消散。

禾苗低头,发现玉笛底部悄然多了一行小字:

>**执笛者不必完美,只需真诚。**

她轻轻将笛凑至唇边,吹响一段从未听过的旋律。

那不是《唤归》,也不是任何已知曲调。

那是她心中自然流淌的声音??属于她自己,也属于所有等待被听见的灵魂。

笛声飘向远方,穿越山河,落入无数梦中。

那些攥着稻草的孩子们,在睡梦中笑了。

他们知道,轮到他们了。

𝐵 q 𝓖 ok. n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