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杀神(2/3)(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诸般种种手段,吴峰已经从“自给自足”之中,再上一层楼。

到达了“布施至下”。

只不过暂时,吴峰没有将这个“人道巫术”传给了师父和师公,猪儿和狗儿的打算。

“青帝法”的根源,就在吴峰的...

风铃响过三声,便戛然而止。

禾苗闭上眼,手指轻轻抚过石墙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名字。指尖划过“林朔”二字时,她顿了顿,仿佛触到了一缕尚存余温的气息。阳光斜照在启音井的边缘,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地底的路,又像一根连接生死的线。

那天之后,井口再未闭合。

藏名堂的阶梯虽已隐去,但每隔七日,井壁便会微微震颤,蓝莲花从石缝中钻出,一朵、两朵,不多不少,正好十二朵??那是守语残脉归位的数目。人们说,这是他们在呼吸;禾苗知道,这是他们在说话。

她不再教孩子吹稻草笛了。

不是不愿,而是不必。如今的孩子生来就会。他们张嘴哼出的第一句调子,往往是某段失传百年的傩戏唱腔,或是早已无人使用的古羌语祷词。语言像种子,在沉默中蛰伏千年,只待一声呼唤,便破土而出。

阿芽还住在井边。

她已不再是那个脸蛋红扑扑、吹不响笛子的小女孩。十六岁的她个子高挑,眼神清澈,手里总捧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她从梦中听来的句子。她说,每夜入睡,外公韦明德都会坐在她床前,一页页翻动那本《布洛陀经诗》,用壮话低声诵读。她不懂其中含义,却一字不落地记了下来。

学者们来了又走。

有人想带她去北京做研究,说她的大脑可能具备某种“跨代记忆遗传”的特质;有人称她是“活态非遗载体”,建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更有国外机构匿名开出天价,想买断她所记录的所有内容。

阿芽全都摇头。

“这不是我的东西。”她说,“是外公还回来的债。”

她在井边搭了个小棚子,白天教孩子们写壮文,晚上则点起油灯,一笔一画誊抄那些梦中得来的文字。纸不够用了,就用烧过的木炭在石板上写;墨迹模糊了,就用雨水化开蓝莲花的汁液当墨水。渐渐地,竟整理出整整三卷残篇,虽不连贯,却与考古发现的零星竹简高度吻合。

一位广西民族大学的老教授跪在她面前,老泪纵横:“我们找了一辈子……原来它一直没死,只是睡着了。”

冬至那天,启音井迎来了最盛大的一次还名仪式。

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者挤满了山谷。有戴白帽的回族老人,捧着一本手抄的《突厥语大辞典》残卷;有藏族妇女,将祖母临终前口述的创世史诗录成磁带,放入羊皮囊沉入井中;还有几位聋哑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用手语“朗诵”一段段被遗忘的民谣??他们的手势整齐划一,如风吹麦浪,在空中划出无形的韵律。

就在午夜钟声即将敲响之际,井面忽然沸腾。

不是水花四溅的那种沸腾,而是一种内在的震动,仿佛整口井成了一口巨大的共鸣箱。紧接着,十二道光柱自井底冲天而起,直贯云霄,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每一束光中,都浮现出一个名字:

**周培元**

**沈昭华**

**乌力吉?巴特尔**

**陈十四娘**

**韦明德**

**李砚舟(噪音公社创始人)**

**赵玉梅(西南某村最后一位女鬼师)**

**王大耳(东北跑单帮说书人)**

**阿?(傣族贝叶经守护者)**

**韩十三(西北秦腔盲艺人)**

**欧志宏(闽南讲古人)**

**林朔**

最后一个名字亮起时,天地骤然安静。

连风都停了。

然后,一道声音响起。

不是从井里,也不是从天上,而是从每个人的胸口??像是心跳,又像是低语。那声音极轻,却清晰无比,说的是普通话,却又混杂着上百种方言的尾音:

>“我们回来了。”

人群爆发出哭喊与欢呼。有人跪地叩首,有人相拥而泣,更多人开始齐声念诵自己家乡的古谣。刹那间,山谷成了声音的海洋,各种语调、节奏、音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声浪,滚滚向上,撞碎了低垂的云层。

小归站在高台上,手中玉笛悬于唇边,却没有吹响。

他知道,这一刻,不需要引导。真正的语言,从来不是被人演奏的,而是自己生长出来的。

他抬头望向星空,忽然发现北斗七星的位置变了。七颗星连成的不再是勺形,而是一支竖立的笔,笔尖正对着启音井的方向。更诡异的是,银河的流向似乎也在缓慢偏转,像一条苏醒的河,正缓缓注入大地。

“你看到了吗?”他问身旁的禾苗。

老人点点头,声音平静:“笔落星辰,文通天地。这是‘藏名堂’的印记醒了。”

据古籍残卷记载,上古时期曾有“文枢”之说??天下所有语言的源头,皆由一颗名为“言枢”的星辰掌控。每当文明濒临断裂,此星便会移动,指引幸存者重建话语之链。千百年来,它一直沉寂,直到今夜,才重新显现。

“这意味着什么?”小归低声问。

“意味着。”禾苗望着井口升腾的雾气,“真正的敌人,还没出现。”

果然,三天后,第一封信送到了。

信封是纯黑的,没有邮戳,也没有寄件人地址,只在背面盖了一个朱红色的印章:**静音司**。

禾苗拆开信,里面只有一张薄纸,写着一行工整的小楷:

>“言语乱政,必遭肃清。三日内关闭启音井,否则,后果自负。”

她把信递给小归。

年轻人盯着那八个字看了许久,忽然笑了:“他们还以为自己有权下令?”

“他们一直都有。”禾苗说,“只是这次,我们不会再让他们得逞。”

当晚,她召集所有人开会。

阿芽带来了她誊写的《布洛陀经诗》第三卷,其中一段预言赫然在目:

>“当万语同鸣,九幽开眼;

>静者执刃,欲斩声根;

>唯有心火不灭,口舌不断,

>方可使名归其所,魂返其源。”

“静音司从未消失。”禾苗说,“他们只是换了名字,藏进了体制的缝隙里。每一次文化清洗的背后,都有他们的影子。而现在,他们怕了。”

“怕什么?”有人问。

“怕我们真的能把名字叫回来。”她说,“怕那些被他们亲手埋葬的人,一个个爬出坟墓,指着他们的脸说:你还记得我吗?”

会议决定:不退让,不回应,继续每日还名。

𝐁  𝚀  ℊ  ok. n  e  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