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最后一道题(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378章-最后一道题(第1/2页)
法医解剖室的无影灯下,那台老旧的袖珍收音机像一件出土文物,被小心翼翼地拆解。
沈默没有直接播放磁带,而是用专业设备将磁带上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波形,投射在主控电脑的屏幕上。
幽绿色的声谱图如同一片嶙峋的怪石,在屏幕上剧烈起伏。
林工站在一旁,连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仿佛怕惊扰了这场针对声音的“尸检”。
“看这里。”沈默指着屏幕上一段密集而混乱的波形,“这不是单一音源。它的结构非常古怪,像是把几十段、甚至上百段不同的人类语音切碎,然后用一种非线性的逻辑强行缝合在一起。”
他迅速操作键盘,软件开始对声谱进行基频分析。
无数条代表不同频率的细线在屏幕上跳跃、分离、重组。
几分钟后,一条粗壮的、贯穿始终的核心基频被剥离了出来,像一根贯穿所有碎肉的骨骼。
系统自动在音源数据库中进行比对。
进度条走到百分之九十七时,屏幕上弹出了一个匹配项。
那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人戴着一副老式眼镜,神情儒雅。
身份标注:高志远,民俗学者。失踪时间:三年前。
下方关联文件里,是一段他失踪前在南城大学做的最后一次公开讲座的录音。
沈默点击播放,一段沉稳的男声从音箱里流淌出来,其声音的基频,与那段非人呓语的核心基调,严丝合缝。
林工的后背窜起一股寒意。
一个失踪了三年的学者,他的声音竟然成了诡异事件的主旋律?
沈默没有理会这份惊悚,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另一件事物吸引了。
他迅速调出高志远的个人档案,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中,精准地定位到了一篇未发表的论文手稿扫描件。
论文的标题是:《执念的拓扑学边界——一种关于信息残留的假说》。
沈默的目光飞速扫过那些艰涩的论述,最终,定格在论文的结语部分。
那是一行手写批注,字迹潦草而急切,仿佛作者在写下它时,正处于某种极度的激动或恐惧之中。
“……当一种叙事失去了所有的‘质疑者’,当信息闭环内再无一个‘不确定’的节点,它本身便拥有了扭曲现实的权重。如果一件事物无人质疑,它便等于现实。”
沈默的瞳孔骤然收缩。
就是这个。
他豁然开朗。
残响的所有行为,从城市级的****,到家庭内部的信任爆破,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消灭“存疑”状态。
它需要绝对的、纯粹的“相信”或“不信”作为能量,而最让它无法理解、无法模拟、无法同化的,恰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
是人类独有的,宝贵的“我不知道”。
它抄了人类文明的所有作业,从宗教的虔诚到科学的实证,唯独漏了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题——怀疑精神。
“林工,”沈默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罕见的、近乎兴奋的冷意,“我们要给它喂一点它看得懂,但消化不了的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沈默几乎住在了这个由冷库改造的临时实验室里。
他利用一台老旧的光学显微镜和高分子凝胶,人工合成了一批在显微结构上与之前样本高度相似的“类残响纤维”。
这些纤维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和真正残响信息素一致的微弱荧光,但本质上只是无机物。
他将这些纤维混入从南市巷排水井附近取来的冷却池土壤中,然后,用微雕工具在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超薄铜片上,刻下了一行字:“唤醒仪式坐标:井下十七米,坤位。”
做完这一切,他将这片铜片小心翼翼地埋入土壤样本的正中央。
他把装有土壤样本的证物袋交给林工,同时还有三份打印出来的名单。
“这三个人,是之前最先在网络上传播那份伪造的《疫病防控内部报告》的意见领袖。用匿名快递,把这个寄给他们。”沈默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沈默留下的最后线索。”
他很清楚,残响就像一个偏执的编辑,绝不允许任何脱离自己剧本的“野史”流传。
只要有人开始追逐另一个版本的“隐藏真相”,它必然会亲自下场,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对故事的最终解释权。
果不其然,三天后,网络疯传起一个关于“地下神秘祭坛”的传说。
那三位意见领袖如获至宝,将“沈默的遗言”渲染成了一场悲壮的、以身殉道的伟大发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78章-最后一道题(第2/2页)
一群自称为“真相追寻者”的年轻人,带着直播设备和挖掘工具,浩浩荡荡地集结在了南市巷那口早已废弃的排水井旁。
在无数网友的在线围观下,他们用绞盘和绳索放下一人,在污浊的井底一番摸索,终于,那片闪着微光的铜片被找到了。
“找到了!就是这个!‘唤醒仪式坐标’!”井下的人激动地大喊。
BQ𝐺ok. ne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