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三场鏖战(上)(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诗题是《咏耕》。一个非常传统,甚至有些老套的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大多数考生先是松了口气——题材熟悉,不易跑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七章三场鏖战(上)(第2/2页)

随即又皱起眉头——如何写出新意,打动学政?

一时间,考场内多是苦思冥想之态。最终,大部分人的构思都跳不出“悯农”的窠臼,无非是将“锄禾日当午”的意境进一步深化渲染,极力描绘农耕之艰辛,表达士大夫对民生的体恤与同情。

虽稳妥,却难免千篇一律。

林闲看到题目,却是嘴角微微扬起,差点笑出声。

“《咏耕》?这不是撞我枪口上了吗?跟我一个经历过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革命的人谈耕种的未来?你们还在感慨‘汗滴禾下土’,我已经在思考如何让‘耕田不用牛’了。”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袁隆平院士的身影,闪过自动化灌溉、无人机播种的画面。当然,这些不能写,但那种超越时代局限的视角和乐观精神,却可以巧妙融入。

他略一沉吟,提笔挥毫,一首七言律诗跃然纸上:

“铁牛未至人牛忙,龙骨水车踏夕阳。(写实:传统农耕的辛劳与局限)

若得机关巧思助,何须日日汗湿裳?(转折与期望:提出工具改良的可能性)

莫道田家惟苦力,选种施肥有文章。(升华:点出农业中的科技内涵)

他日风调雨顺时,仓廪俱足乐未央。(展望:描绘技术革新后的美好未来)”

这首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但意境却完全跳出了悲天悯人的传统框架,通篇洋溢着一种积极、务实甚至带点科学幻想色彩的乐观精神。

这哪是“咏耕”,分明是一首“农业技术革新畅想曲”!

“嘿嘿,等以后真搞出点改良农具或者高效肥料,这首诗说不定还能被当成‘预言诗’呢。这叫提前布局,文化赋能!”林闲内心有点小得意。

接下来的判词题目,是处理一桩典型的乡间田地灌溉纠纷。两户农民因用水先后次序问题争执不下,几乎械斗。

这对于在信息时代看多了各种调解节目和基层治理案例的林闲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他不仅引经据典将《大周律》相关条款信手拈来,将法理人情剖析得清清楚楚,更是创造性提出了一个超越简单判决的解决方案:“建议两户及周边受益农户,共建小型公共水渠,费用按受益田亩比例分摊,并共同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老负责日常管理与用水调度,立约共守。”

这份判词既有法理依据,又充满基层智慧,着眼于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促进协作共赢,体现出的务实和高效,远超寻常书生的纸上谈兵。

“调解嘛,核心就是平衡利益,建立规则。光判个谁对谁错有屁用,得让他们以后不再为这事儿打起来才行。我这方案,放现代怎么也算个优秀社区治理案例了吧?”

当这两份卷子被收走,最终与其他优秀考卷一起呈送到学政大人的案头。

学政先是看到了那首《咏耕》。他习惯性地皱起眉头,初看觉得此诗用语直白,甚至有些“匠气”,与传统田园诗的含蓄蕴藉大相径庭。

“铁牛?机关巧思?此子想法……甚是奇特。”学政捻须沉吟。

但当他接着看到那份关于灌溉纠纷的判词时,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赞赏的精光。条理清晰,判决公允,尤其是那个“共建共管”的方案,简直是点睛之笔,巧妙地将对立双方转化为利益共同体,化干戈为玉帛!

“务实,高效,且有创意!不拘泥于章句,而能直指问题核心。此子……确有其过人之处,非是只会夸夸其谈的庸才。看来县令力荐他,并非全然无因。”学政心中对林闲的印象,开始悄然转变。

这第二场,林闲凭借其超越时代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务实能力,再次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真正的风暴,还在最后一场经义策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