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注意力经济(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周二,清晨的阳光刚爬上京城的写字楼,娱乐版编辑们的邮箱就被一组照片轰炸??江文戴着鸭舌帽,坐在国贸影城的后排座位上,目光专注地盯着银幕,而银幕上正播放着国庆档票房黑马《盗梦空间》的经典陀螺镜头。
...
太阳升起后的第七十二分钟,林小野站在“回声档案馆”施工区边缘,看着工人们将最后一块混凝土浇筑进地基。空气中弥漫着水泥与松针混合的气味,远处传来电钻和锤击的节奏,像某种未完成的鼓点。他手中仍握着那盘磁带,外壳已被汗水浸出一圈模糊的指纹。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不再是被动抵抗的一群人,而是要主动攻入敌人心脏的火种。
“星辰智文”的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一栋不起眼的灰白色大楼里,外表写着“智能内容共创平台”,玻璃墙上贴着微笑的AI虚拟主播海报,宣传语是:“让创作更轻松。”可林小野清楚,那栋楼地下三层,藏着中国最庞大的文化行为分析系统??代号“风语者”。它不生成政策,却决定哪些思想值得被放大,哪些声音该悄然沉没;它不审查剧本,但会通过算法建议告诉你:“这个角色设定可能引发误解,建议调整。”
而最可怕的是,几乎所有年轻编剧、导演、作家都在用它的免费工具写作。没人意识到,每一次点击“优化台词”、每一段接受“情节推荐”,都是在向控制系统献上自己的思维路径。
“破茧计划”的第一步,不是攻击,而是渗透。
三天后,陈露以独立制片人身份注册账号,上传了一部虚构短剧《白噪音》,讲述一位记者调查一起被掩盖的污染事件,最终在直播中自焚抗议。剧本故意设计得极具煽动性,却又巧妙避开所有明令禁止的关键词。她使用“星辰智文”的AI辅助修改功能十一次,每次系统都会提示:“建议弱化主角动机”“可增加家庭温情线缓解紧张氛围”。
她照做,同时记录下每一次干预的逻辑模型。
与此同时,杨晓芸联系了全国三十七位曾被平台限流的创作者,组织一场名为“反向训练”的秘密行动:他们集体使用“星辰智文”的写作助手,输入大量真实却敏感的历史片段??六四天安门、非典封城日记、东北下岗潮工人遗书……然后故意让AI提出“合规化修改建议”,再把这些建议整理成一份《审查自动化手册》,公开发布在暗网论坛。
一夜之间,“星辰智文”的AI开始出现异常。有用户发现,当输入“矿难”二字时,系统自动弹出一段话:“根据相关法规,此类题材需提前报备,并附主管部门审批文件。”可问题是,这根本不是官方规定,而是AI从海量压制数据中自行归纳出的“潜规则”。
它已经学会了替权力说话。
林小野看到这份报告时,笑了。他说:“它终于暴露了自己。”
真正的杀招,藏在第四步。
他们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周临,原“星辰智文”首席算法工程师,三年前突然辞职移民加拿大,对外宣称因健康问题退出行业。实际上,内部资料显示,他曾试图修改核心权重参数,导致某部主旋律电影的推荐指数暴跌,被迅速清除。
通过苏娅在多伦多的朋友圈关系,团队成功联络上周临。视频通话那晚,窗外正下着雪。男人面容憔悴,眼神警惕。
“你们想让我做什么?”他问。
“告诉我们,‘风语者’有没有后门。”林小野直视屏幕,“不是技术漏洞,而是人性漏洞。”
沉默良久,周临开口:“有一个。我们设计了一个应急协议,叫‘烛光模式’。当系统检测到连续七次来自不同IP的真实历史文本输入,并且这些文本都包含幸存者第一人称叙述时,会触发一次内部审计循环。如果审计员选择不予干预,系统将短暂解除对这类内容的自动降权处理。”
“为什么设这个?”陈露追问。
“因为我们中有些人……还不想彻底变成机器。”他说完,发来一组加密坐标,“这是测试入口。但警告你们??一旦触发,他们的监控组会在两小时内定位源头。”
行动定在五月五日凌晨三点,取“五一”之名,暗喻劳动者的觉醒。
全国九个城市同步启动。云南大理、山西吕梁、贵州铜仁、新疆伊犁、黑龙江齐齐哈尔……每一处都有至少一名亲历者或家属,在指定时间登录“星辰智文”平台,上传一段亲手撰写的真实记忆:
-吕梁矿工妻子写下丈夫死前最后一通电话的内容:“娃儿说想吃糖,我说等爸回来买。”
-非典护士回忆同事穿着尿不湿连续工作三十六小时后倒在走廊的画面。
-下岗工人描述工厂大门关闭那天,厂长站在台阶上说:“国家对不起你们。”
七段文字,七个IP,全部采用不同设备、不同网络环境发送。系统起初如常响应:弹出“风险提示”,建议删除。但他们全部忽略,坚持提交。
第十九分钟,后台日志显示,“风语者”启动异常检测。
第二十三分钟,审计流程激活,进入人工复核阶段。
第二十五分钟,无人干预。
第二十六分钟,系统自动标记:“高可信度口述史样本”,并将其纳入“社会情绪理解数据库”,暂时解除传播限制。
那一刻,奇迹发生了。
一位北京大学生在微博搜索“下岗潮”,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工人日记;一名高中生写作文引用矿难资料,某度不再跳转至安全生产表彰报道;甚至抖音推送了一条老人讲述国企改制的短视频,点赞突破百万。
虽然仅持续了不到四个小时,“星辰智文”便紧急修复漏洞,宣布“系统误判”,并将相关内容全部撤回。但那短短一百五十分钟,如同一道裂缝,照进了二十年未曾见过光的黑暗。
林小野把这段过程剪成一部五分钟纪录片,命名为《一秒春天》。片尾字幕滚动着所有参与者的真名,包括那位匿名的昆明邮政所寄件人??陆沉舟。
他没有立即发布,而是刻录成三百张DVD,寄往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大学电影社、独立书店。每张碟片背面,都手写一句话:“你读过的每一个字,都曾有人用生命写下。”
风波尚未平息,新的危机已悄然逼近。
六月中旬,一则消息震动团队:李维安去世了,终年六十九岁。死因是心力衰竭,临终前留下一句话:“告诉小野,老张的儿子,该出场了。”
林小野立刻飞往贵州,见到了那个二十岁的青年??名叫张念。他瘦高,肤色黝黑,说话带着山地方言腔调,完全不知道父亲的名字曾出现在一部差点改变时代的电影里。
林小野带他去了吕梁。
在废弃矿区的一间临时帐篷里,他们播放了《断裂带》残存的九分钟片段。当画面中老张蹲在井口抽烟的身影出现时,张念突然浑身颤抖,猛地扑向屏幕,手指抚过那张布满皱纹的脸。
“这是我爸……”他喃喃道,“我妈烧掉的照片里,就是这张脸。”
那一夜,他在父亲当年遇难的巷道口坐了一整晚,手里攥着一块从废墟捡回的煤块。
第二天清晨,他对林小野说:“我要演他。哪怕不会演戏,我也要试试。”
于是,《锈河》补拍章节正式启动。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不再由专业演员扮演老张,而是由他的亲生儿子,亲自走进那段从未讲完的故事。
拍摄过程极为艰难。张念没有任何表演经验,镜头前总是僵硬、结巴,甚至一度崩溃大哭。但林小野坚持不用替身,也不加旁白解说。他让摄像机一直开着,记录下每一次失败、每一次重来。
第七天下午,他们在原址重建的村口搭景拍摄最后一场戏:老张跪在县政府门前,被水管冲倒,爬起来,再跪下。
拍到第十一条时,暴雨突至。雨水顺着张念的脸颊流下,分不清是雨是泪。他忽然脱稿,对着镜头嘶吼:“我爸没做过坏事!他只是想要个说法!!”
全场寂静。
林小野没有喊停。摄影机继续运转,记录下这完全失控却又无比真实的一刻。
后来这一幕被保留在正片中,成为全片最具冲击力的镜头之一。影评人称之为:“血缘对遗忘的反击。”
而就在《锈河》完成终极版本的同时,另一条战线也迎来了转折。
苏娅在“回声档案馆”内设置了“G-7纪念室”,展出陆沉舟历年留下的信件、图纸、电报码本。其中一件展品是一只旧怀表,表面裂痕纵横,内部齿轮早已停止转动。标签上写着:“陆沉舟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时佩戴之物,2016年1月11日停摆。”
开幕当天,一位身穿灰色风衣的老妇人静静伫立在此良久,随后悄悄留下一张纸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