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我的看法(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靠!

什么情况?

居然还在探墓?

我特么以为来了就开刨呢!

不过这样倒是也好,毕竟我暂时还没考虑好程涛和邵薇的问题……

略微想了想,我问:“多深?”

程涛道:“主探孔20米,副探孔15米,两米乘两米打的网格。”

牛逼!

我左右看了看,顿感吃惊。

北山这一片有将近二里方圆,就算只勘探中部区域,这工程量也不小了。

再度想了想,我又问:“程哥,孙把头,你们为啥从后山开始探?”

二人对视一眼,孙把头一边指一边说:“穴山如游龙探水,左右砂遥相对望,稳坐高台,明堂开阔,咱们脚下踩的是正位置,当然要从这里开始。”

见他一副言之凿凿的模样,我逐渐皱起了眉。

这又是什么情况?

这哥俩是真不懂?还是跟这演我呢?

他妈的后山这一片要能扎出来,那就见了鬼了!

孙把头话说的没毛病,阴宅风水中,大墓依山而建也没错,但有一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像《葬经》这样成熟的风水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大墓选址过程中,除了要兼顾一些朴素的风水观念,更多的还是会趋向实用性。

什么是实用性?

分两点:

一、方便建造;二、墓室和陪葬品能够长久保存。

套用到实际环境中,大体上的表现就是:依山近岭但不爬山,滨湖近水但不临水。

依山近岭是兼顾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念,不爬山是降低施工难度,滨湖近水是为了取水方便,不邻水则是要防止地下水位上升,浸泡墓室。

这里肯定有小伙伴会提一句话:春秋战国埋山顶,秦汉大墓买山岭。

记住,别信。

尤其前半句,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春秋战国的大墓,无论燕、楚、齐、秦还是三晋,都极少有直接埋在山顶的,优先的选址是山脚、缓坡以及高岗。

这战国大墓多也是依山近岭的原因,因为依山的地势,基本上就这三种。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他俩还真不是演我。

孙把头是跟着姚师爷混出来的,风水造诣不高不低,再加上他没搞过战国坑,所以走的是成熟风水套路。

至于程涛,他虽然搞过战国坑,但都是楚墓,而且多是核心区,即鄂西渝东的山地,丹阳、荆州一带,那地方山本来就多,地下水位又比北方高,所以造就了楚墓近山的特点,甚至有直接开挖山体的“岩坑墓”,与山体之间几乎没有明显距离。

简单说就是一句话:并非人人都像我一样,小小年纪,就擅长博古通墓……

讲明我的观点,二人可比我刚才吃惊多了,上上下下好一顿乱瞅,那架势就跟要把我扒光似的。

而后程涛仔细琢磨一番,期待的问:“小萧,那依你看,咱应该从哪开始勘探?”

此时天色已经开始擦黑了,我略微观望几秒,认真说道:

“根据我的研究,燕国大墓分为两种类型,平原区和山地边缘区,平原区参照河北易县燕下都,太行山支脉附近的燕国贵族墓,距离山体多在10-20公里;山地边缘区参照北|京房山、辽宁朝阳一带,燕山南麓的燕墓群,距离山体多在1-5公里,所以这地方,真是要有燕国大墓……”

话一顿,我抬手一指,斩钉截铁道:“必在山坡以南、河岸以北的窝棚村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