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半夜进村打探孔(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村子里?”

程涛和孙把头都有些惊讶。

但观察了片刻后,又都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之前他俩受各自的经验影响,压根就没往这上琢磨,现在经我一提醒,再加上是从高处俯瞰,很快就发现,整个村子确实是分布在一处略高的土台上。

再有就是,从村子到河岸的距离,也和我说的标准相符。

不近也不远,恰好三百米左右。

实际上,这个距离对比房山的燕墓要近一些,不过和房山地区相比,赤峰的地下水位也更低,距离近点儿也就无伤大雅了。

这里大家可别觉着古人笨,不会考虑地下水问题。

我们的老祖宗,最迟在商朝的时候(约公元前1600-1046年),就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地下水位概念,会在建造的时候调整墓葬深度,巧妙的利用或避开地下水。

比如侯家庄殷墟王陵中,经考古发现,殷墟大型墓葬的腰坑深度,距离地表普遍在十一米到十四米之间,刚好穿透地下水,这是因为腰坑葬法在当时最为流行,需要做到“腰坑深及黄泉”,这样去阴间才方便。

再比如1994年的临猗双塔地宫被盗案,那还是一群专搞佛塔的选手们干的。

那年这伙人先搞了仁寿寺塔,挖出了鎏金银棺和绿釉舍利瓶,接着又瞄上了双塔的西塔,他们通过下水道作掩护,隔着一条街开始干,打了足足四十米长的盗洞,岂料到了塔下,却没找着地宫。

当时他们以为挖偏了,就围着塔基转圈打洞,最后甚至不惜用上了炸药。

要知道,佛塔可不是古墓,塔基上方是有几十米高的砖塔的,如果不是炮工活极度过硬,拿捏的恰到好处,很容易当场就把佛塔炸塌喽。

可即便如此,居然还是没见着地宫。

于是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塔下根本啥也没有,拍拍屁股就走了。

直到几天后,持续的降雨导致底下水位上升,不仅泡塌了盗洞,还在地底下引发了塌方,旁边双塔小学的老师注意到,系在西塔和宿舍中间的晾衣绳突然被拽紧了,然后才惊讶的发现:

卧槽!塔怎么歪了?!

那么,双塔下到底有没有地宫呢?

答案是有,只是不在正常的深度(三到五米)。

案发后文保人员清理时发现,西塔地宫距离地面仅有一米多深,居然就在盗洞的正上方!

因为早在千年之前,古人建造地宫时就发现,如果将地宫置于正常深度,一到夏季就会被水泡,所以就将地宫的位置抬升,不但避过了最高地下水位,而且还在千年之后,躲过了不法分子的盗掘。

牛不牛逼?

这就是老祖宗,聪明的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想想现在,那些被淹的小区、桥洞子什么的,我感觉设计他们的人就该下去,跟老祖宗学学再回来上班……

“行啊!”

孙把头冲我竖了个大拇指说:“不愧是王灯爷的徒弟,你小子真是不软!”

我微微一笑,谦逊的摇了摇头。

实则心里想的是:必须的!我特么也感觉我自己很硬!

“对了小萧。”

这时,程涛又说:“我承认你的分析有道理,但有一点,如果是在村子中,那为什么没有封树痕迹?”

不得不说,还得是盗墓世家,程涛这个质疑非常关键。

封土!

如果史料记载无误,窝棚村这座大墓的东家,应该是秦开“却胡千里”之后的人物,也就是战国中后期,当时大型封树已经成为主流,如果有大墓,就必然得有封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