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妖龙(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啊?是!陛下。”王景弘吓得连忙后退。
“等等!”朱元璋突然叫住他,“让钦天监监正刘继元来见朕。”
“是!陛下。”
半个时辰后,钦天监监刘继元战战兢兢地来到谨身殿。
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臣敏锐地察觉到殿内压抑的气氛。
“刘爱卿,”朱元璋开门见山,“朕命你在孝陵旁选址建造一个陪葬墓。”
刘继元心中一紧:“不知陛下要为哪位贵人修建陪葬墓?”
朱元璋的目光如刀:“吴王,朱允?。”
刘继元顿时冷汗直流。
谁都知道吴王朱允是朱元璋最特殊的孙子,能力出众却不被朱元璋所喜,更诡异的是,这位吴王似乎正靠着百年人参吊命,若是停了百年人参供给……………
“朕要他为朕陪葬。”朱元璋的声音冰冷,“你去选个合适的位置。”
刘继元领命退下,心中却是翻江倒海。
他明白这道命令背后的含义,皇帝要对亲孙子下手了。
数日后,刘继元回报:“陛下,臣连日勘测,发现孝陵附近并无适合吴王殿下的陪葬墓位。而且根据八字命格推算,吴王与陛下......相克。”
朱元璋眉头紧锁:“相克?”
“正是。”刘继元小心翼翼地抬头,“不过在堪舆时,偶然发现北方出现一条新的龙脉,位于长白山中。只是...…………”
“只是什么?”
“此乃妖龙之脉,凶险异常,恐伤大明。”刘继元的声音压低,“另外,以吴王殿下特殊的命格,若是葬于此地,既可化解与陛下相克之局,又能镇住妖龙,或许能够让大明福延万年。”
朱元璋沉默良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
这一刻,他想起了苏宁年幼时乖巧的模样,想起了这个孙子因中毒而躺在床上的活死人模样。
一丝愧疚在他心中闪过,但很快就被帝王的多疑所取代。
“既然如此,”朱元璋终于开口,“就按你说的办。在长白山为吴王选址修墓。”
“臣遵旨。”刘继元躬身退下。
待刘继元离去后,朱元璋召来新的锦衣卫指挥使宋忠:“宋忠,加强对吴王的监视,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即禀报。”
宋忠单膝跪地:“陛下放心,臣已派最得力的手下日夜监视吴王府。”
朱元璋望向窗外,春日的阳光正好,却照不进他冰冷的内心。
在这个充满死亡气息的春天,老皇帝的目光越过宫墙,仿佛已经看到了命运的轨迹......
而他,决心要在这轨迹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妖龙脉………………”他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或许这就是天意!允通,你确实是一条不被世俗所容纳的妖龙。”
洪武三十一年的四月,紫禁城依旧是显得非常的寒冷。
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独自走在通往奉先殿的青石路上,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
看着天上没有温度的太阳,突然让他感到很烦躁。
而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唯有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鹰。
奉先殿内,香火缭绕。
朱元璋在马皇后的牌位前驻足良久,终于缓缓开口:
“妹子,朕最近总是在想,若是你还在,会如何评说朕这些年的作为......”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带着几分难得的疲惫。
“标儿走了,?儿、?儿也相继离世......如今留在朕身边的儿子,就只剩下那几个了。”朱元璋轻抚着马皇后的牌位,“特别是老四,这些年在北平经营得风生水起,麾下精兵强将如云....……”
这时,殿外传来脚步声,皇太孙朱允?捧着奏章前来请示。
朱元璋立即恢复了往日的威严,转身看向这个他一手培养的继承人。
“皇爷爷,”朱允?恭敬行礼,“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位先生正在文华殿等候,要为孙儿讲解《周礼》。
朱元璋点点头:“去吧!这三位都是朕为你精心挑选的辅政之臣,你要好生听从他们的教诲。”
待朱允?离去后,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他缓步走到窗前,望着文华殿的方向,喃喃自语:
“方孝孺刚直,齐泰果决,黄子澄机变......这三个人的性子,注定是要推动削藩的......”
老皇帝的嘴角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苦笑。
这一刻,他想起了去年与方孝孺的一次对话。
那是在谨身殿内,方孝孺慷慨陈词:“陛下,周行封建,终致诸侯坐大。汉初分封,酿成七国之乱。如今各藩王拥兵自重,若不早加节制,恐为后世之患啊!”
当时朱元璋只是淡淡回应:“朕自有主张。”
如今回想起来,老皇帝心中五味杂陈起来。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藩王坐大的危险,特别是燕王朱棣在北平的经营,早已超出了寻常藩王的规格。
“可是......”朱元璋轻声自语,“若是不削藩,允?如何坐得稳这个江山?若是削藩太急,岂不是要逼反那些儿子?”
这种矛盾的心态,始终萦绕在朱元璋心头。
作为一个父亲,他不愿看到儿子们自相残杀;作为一个帝王,他必须为江山社稷考虑。
深夜的谨身殿,朱元璋独自翻阅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史。
当他看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的记载时,不禁陷入沉思。
“推恩令......”老皇帝的手指轻轻敲击着书页,“若是允?能够效仿此法,徐徐图之,或许………………”
但随即他又摇了摇头。
以方孝孺等人的性子,以及朱允?急于树立威信的心态,恐怕很难采取这种温和的手段。
“允?,如果是你继承大宝,又会如何决断呢?”此时头疼的朱元璋又是想起那个更加惊艳的孙子。
这时,东厂厂督王瑾悄无声息地走进殿内:“陛下,北平来的密报。”
朱元璋展开密报,上面详细记载着燕王近日的动向...………
私自扩军、结交藩王和蒙古部落、暗中打造兵器......
每一条都触目惊心。
“老四啊老四,”朱元璋长叹一声,“你终究还是让朕失望了。”
他起身走到御案前,提笔写下一道密旨:“即日起,严密监视各藩王动向,特别是燕王。若有异动,立即来报。’
写罢,他唤来王瑾:“这道密旨,你亲自保管。待朕百年之后,交给皇太孙。”
“奴婢遵旨。”王瑾恭敬地接过密旨,眼中闪过一丝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