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古怪的建文帝(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建文元年的初夏,南京城在经历国丧的肃穆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秦淮河上重新响起了画舫笙歌,街市间也再度挤满了熙攘的人群。
然而在这片复苏的景象中,吴王府却如同一座孤岛,依旧笼罩在沉疴难起的阴霾里。
这日午后,苏宁正躺在病榻上假寐,夏日的暖风透过半开的窗棂,轻轻拂动着床帐。
忽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是太监刻意压低的通报声:
“皇上驾到??”
赵灵儿急忙起身,正要为苏宁整理仪容,却见建文帝已经快步走了进来。
令人惊讶的是,他今日既没有穿着龙袍,也没有带着大批随从,只着一身寻常的青色常服,腰间系着一条素白腰带,宛如寻常人家的公子。
“臣妾见过陛下。”赵灵儿连忙行礼。
“弟妹不必多礼。”建文帝摆手制止,很自然地在病床旁的绣墩上坐下,“朕今日下朝早,来看看允?。”
苏宁只得继续装睡,心中却满是疑惑。
这已经是本月第七次了,建文帝几乎每隔两日就会来吴王府,一坐就是半个时辰。
最让人不解的是,他既不试探,也不监视,就是单纯地坐在床边自言自语。
“允?,今日早朝又为削藩之事争论不休。”建文帝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齐泰他们坚持要立即着手削藩,可朕总觉得太过急躁......”
他絮絮叨叨地说着朝政的烦恼,时而叹息,时而激动。
“四叔昨日又上疏请求增加藩地军饷,字里行间尽是委屈。朕知道他心中不满,可朕又能如何?若是准了,便是纵容藩镇坐大;若是不准,又显得朕刻薄寡恩......”
说到这里,他长长叹了口气:“有时候朕真希望,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梦。醒来时,朕还是那个在东宫读书的皇孙,你还是那个在文华殿与朕争辩经义的弟弟……………”
突然,他话锋一转,语气轻快了些:
“你还记得允熙那个小子吗?昨日他居然偷偷爬上了奉先殿的屋顶,说要看看南京城的全景,把宫女太监们吓得半死。”
建文帝说着忍不住笑了起来:“你常年在宫外不知道,这小子从小就调皮。记得他六岁那年,还往我的墨汁里掺过胭脂,害得我交的功课满纸红晕,被太傅好一顿训斥......”
床上的苏宁心中一震。
允熙?墨汁?
这个人名和事情对他来说如此陌生,可建文帝讲述时的那种熟稔,仿佛他们真的曾经亲密无间。
“还有允?,那小子前日居然向朕请求去就藩。”建文帝的语气突然低沉下来,“他说不想留在南京碍朕的眼......允通,你说朕是不是太过忽略这些弟弟妹妹了?朕整日忙于朝政,连他们何时长大了都不知道......”
说到这里,建文帝突然沉默下来。
良久,他轻声道:
“其实......朕一直很羡慕你。”
装睡的苏宁差点没控制住呼吸。
羡慕?一个皇帝羡慕他这个“将死之人”?
“从小你就聪明,无论经史子集还是格物算学,一学就会。记得你七岁那年,在孝陵书堂解出了连太傅都束手无策的算学难题,皇爷爷高兴得当场赐你玉如意。”
建文帝的声音带着追忆:“那时朕就站在一旁,看着皇爷爷抚摸你的头,眼中满是赞赏......那种眼神,皇爷爷从未给过朕。”
苏宁心中恍然。
原来这位建文帝,一直活在弟弟的阴影下。
“你创办大明钱庄,明通商行推行新学,提出‘摊丁入亩......每一样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业。”建文帝的语气复杂,“朕知道,这皇位......本该是你的!若不是母后当年铤而走险......”
他突然握住苏宁的手,声音哽咽:“允?,你若能好起来该多好。朕需要你,大明需要你。这江山太重了,朕一个人扛得好累。满朝文武各怀心思,诸位皇叔虎视眈眈,连母后都在责怪朕优柔寡断......要是有你帮我该有多
$7......“
这一刻,建文帝的声音中带着罕见的脆弱。
这个看似软弱的年轻皇帝,终于在外人看不见的角落,流露出了真实的情感。
“陛下......”一旁的赵灵儿忍不住出声提醒。
建文帝急忙擦去眼角的泪水,强笑道:“瞧朕,又说这些没用的。允通,你好生养病,朕改日再来看你。”
送走建文帝后,赵灵儿回到寝室,却发现苏宁已经坐起身,面色凝重。
“王爷,您说皇上这是......”
“他在寻求认同。”苏宁轻叹一声,“一个从小被弟弟的光芒掩盖的兄长,一个被迫接下重担的皇帝,他在向我这个“将死之人”倾诉他不敢对任何人说的心里话。”
赵灵儿不解:“可他为何要对您说这些?”
“因为在他心中,我既是最理解他的人,又是最不可能泄露这些秘密的人。”苏宁苦笑,“一个“将死之人”,确实是最好的倾听者。”
随后的日子里,建文帝来得更加频繁。
有时他会带来苏宁儿时的玩具......
一只褪了色的布老虎,一枚磨光了的石弹子;有时会带来御膳房新制的点心,说是记得苏宁小时候最爱吃的;更多时候,只是单纯地诉说。
“允通,今日朕罢免了北平的两位官员。四叔上表求情,字字泣血......朕是不是太狠心了?”
“允?,母后又拒绝朕的探望了,她在东宫整日以泪洗面,好像真的对联很失望……………”
“允通,朕梦见皇爷爷和父皇了。他们在梦里对朕摇头,是不是都对朕很失望?”
每一次倾诉,都让苏宁对这个看似优柔寡断的皇帝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不是愚蠢,只是太过重情;他不是无能,只是太过仁厚。
这日,建文帝突然带来了一卷画轴。
展开一看,竟是儿时几个兄弟姐妹在御花园玩耍的画面。
画中的孩子们笑得天真烂漫,追逐着五彩的蝴蝶。
“你看,这是你,这是朕,这是江都和宜伦......”建文帝指着画中人物,眼中闪着光,“那时多好啊!没有朝政,没有权谋,只有兄弟姐妹间的嬉笑打闹。”
他看向苏宁,突然问道:“允?,若你处在朕的位置,会如何对待各位皇叔?”
这个问题太过突然,苏宁险些露出破绽。
他强自镇定,继续保持昏迷状态。
建文帝却不以为意,自顾自地说下去:“朕知道,四叔必反。可朕......朕实在下不了手。他毕竟是朕的亲叔叔啊,小时候还常常背着我们在御花园里玩耍……………
说到这里,他突然伏在床边,肩头微微耸动。
装睡的苏宁心中五味杂陈。
这位皇兄的真诚与脆弱,让他第一次对自己的谋划产生了动摇。
然而想到历史的走向,想到靖难之役后的种种,他又不得不硬起心肠。
当建文帝离去后,苏宁对赵灵儿说:“传令下去,计划照旧。”
“可是王爷,皇上他对您......”
“这就是帝王家的悲哀。”苏宁望向宫墙的方向,“有些路,一旦选择了,就再也不能回头。”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再说,我们要做的是力挽狂澜,而不是反叛朝廷。若是有朝一日......我定会保他周全。”
建文帝永远不会知道,他倾吐真心的这些午后,对这个他既羡慕又依赖的弟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而苏宁也不会知道,正是这些真诚的倾诉,让他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
兄弟二人,一个在明处倾吐真心,一个在暗处矛盾挣扎。
这场看似荒诞的对话,正在悄然改变着大明王朝的命运轨迹。
窗外,夏日的蝉鸣声声不绝,仿佛在为这段不为人知的兄弟情谊,奏响一曲凄美的挽歌。
建文元年七月,一道明黄色的皇榜贴遍了全国各州府的城门。
榜文上苍劲有力的楷书写着:
“今有吴王允?,中毒日久,沉疴难起。若有能医者,赏金万两,封太医令。若能提供张真人线索者,赏千金。”
这道皇榜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大明都为之震动。
从云南到辽东,从江浙到陕甘,各地名医纷纷收拾行囊,奔赴南京。
就连一些隐居山林的医道高人,也因这道榜文而重出江湖。
吴王府门前很快排起了长龙。
太医院专门在府外设了诊案,由院使周斌亲自筛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