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古怪的建文帝(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太医连日操劳,眼下的乌青愈发明显。
“下一个。”周斌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声音沙哑。
一位来自河南的老医者颤巍巍地上前:“大人,小人想先了解殿下中毒时的症状......”
“该问的问,不该问的别问。”周斌冷冷打断,“诊脉便是。”
然而一个月过去,前来应诊的医者虽多,却无人能说出个所以然。
有些医者甚至连脉象都诊不明白,只能支支吾吾地开些温补的方子。
“陛下,”周斌跪在谨身殿内禀报,声音带着疲惫,“至今已有三百余名医者前来应诊,皆言吴王殿下脉象奇特,非寻常毒素。”
建文帝放下手中的奏章,眉头紧锁:“就没有一人有办法吗?”
“倒是有几位名医开了方子,只是......”周斌犹豫了一下,“殿下服药后,病情反而更重了。”
建文帝猛地站起,龙案上的茶盏被带得摇晃:“什么?快带朕去看看!”
当建文帝赶到吴王府时,正看见赵灵儿在床前垂泪。
床上的苏宁面色灰败,呼吸微弱,比之前更加憔悴。
“这是怎么回事?”建文帝厉声问道。
一位来自苏州的老医者战战兢兢地回话:“陛下,殿下所中之毒甚是奇特。老朽以“以毒攻毒”之法诊治,不想……………”
“庸医!”建文帝罕见地动怒,“若是吴王有个三长两短,朕绝不轻饶!来人,将这庸医押入大牢!”
就在这时,王府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
守门侍卫匆匆来报:“陛下,门外来了个游方郎中,自称能解此毒。”
建文帝正要回绝,却听那郎中在门外高声道:“殿下所中之毒,可是每逢月圆之夜便会咳血?寅时三刻必会发作?”
这句话让赵灵儿浑身一震,她急忙看向建文帝:“陛下,这位先生说得一字不差!”
建文帝神色稍缓:“快请!”
进来的是一位青衫老者,须发皆白,却步履轻盈。
他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腰间系着一个古朴的药囊。
他既不跪拜,也不惶恐,只是淡淡地扫了建文帝一眼,便径直走到床前。
“你是何人?”建文帝问道。
老者不答,只是伸手为苏宁诊脉。
他的手指在苏宁腕间轻轻一搭,随即眉头微皱。
“此毒名为‘七日断肠’,按理说中毒七日必死无疑。殿下能撑到现在,实属奇迹。”老者收回手,语气平静。
建文帝急忙问:“可有解救之法?”
老者从药囊中取出一枚紫色丹药,丹药在光线下泛着奇异的光泽:“此乃紫金丹,以百年灵芝、雪山茯苓配以七种奇药炼制。能否见效,就看天意了。”
赵灵儿接过丹药,犹豫地看向建文帝。
“且慢。”周斌出声阻止,“陛下,此药来历不明,不可轻用啊!若是出了差错......”
老者淡然一笑:“既然不信,老夫告辞。”
“先生留步!”建文帝拦住老者,目光坚定,“朕信你。若是先生真能救回吴王,朕必当重谢。”
在众人的注视下,赵灵儿将丹药喂入苏宁口中。
不过一炷香的时间,苏宁的脸色竟真的开始转红,呼吸也变得平稳。
又过了片刻,他缓缓睁开了眼睛。
“神了!真是神了!”周斌难以置信地惊呼,急忙上前为苏宁诊脉,“脉象......脉象竟然平稳了许多!”
老者又取出一个药方:“按此方调理三年,当可痊愈。只是切记,四年之内需要静养,不可劳累,否则毒性复发,神仙难救。”
建文帝大喜过望,亲自上前握住老者的手:“先生真乃神医!不知先生高姓大名?朕定当重赏!”
老者微微一笑,轻轻抽回手:“山野之人,姓名不足挂齿。陛下若真有心,不如减免今年三成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说罢,老者飘然而去,转眼就消失在街角。
建文帝在原地,良久才叹道:“真乃世外高人也。”
消息很快传遍南京城。
百姓们纷纷称赞建文帝仁德感天,竟能引来如此神医。
更有传言说,那老者就是张三丰的化身,特意前来相助仁君。
然而没有人知道,此刻吴王府的密室内,那位“神医”正恭敬地站在苏宁面前。
“主人,一切按计划进行。”
苏宁满意地点头,此刻的他面色红润,哪还有半分病容:“你做得很好。建文帝减免三成赋税的消息传出去了吗?”
“已经通过各大钱庄传遍全国。百姓无不称颂陛下仁德。”
“很好。”苏宁微微一笑,“这样一来,朱允?‘仁君”的形象就更加深入人心了。这对我们未来的计划大有裨益。”
“这下燕王朱棣到时候的名声就是更臭了。”
“当然!我可是要让他遗臭万年的。
赵灵儿在一旁担忧地问:“王爷,您真的要‘康复了吗?这个时候是否太过冒险?”
“是时候了。”苏宁站起身,在密室内踱步,“建文帝需要看到一个被他‘感动上天’而痊愈的弟弟,百姓需要一个‘仁德感天’的皇帝,而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重新走到台前。这出戏,必须要演下去。”
三天后,苏宁已经能够下床行走。
建文帝闻讯,立即摆驾吴王府。
“允?!你真的好了!”建文帝激动地握住弟弟的手,眼中闪着泪光,“这些日子,朕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你。”
苏宁虚弱地笑了笑,恰到好处地显露出大病初愈的疲惫:“多谢皇兄挂念。若不是皇兄仁德感天,引来神医,臣弟恐怕………………”
“这是你自己福大命大。”建文帝感慨道,“那神医说你需要静养四年,这期间就住在南京好生休养。朝中之事,你不必操心。”
“臣弟谨遵皇兄吩咐。”苏宁恭敬地行礼,却在低头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四年的休养期,正好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地远离朝堂纷争,暗中布局。
随着吴王“奇迹般”康复的消息传开,建文帝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各地纷纷上书,称颂皇帝仁德感天,甚至有人提议要为此立碑纪念。
但在一片颂扬声中,也有不和谐的音符。
北平的燕王府内,朱棣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冷笑一声:
“好一个仁德感天!允?这番做作,倒是收买了不少人心。”
道衍和尚姚广孝捻着佛珠,目光深邃:“王爷,如今吴王康复,这局棋就更复杂了。依贫僧看,这位吴王殿下恐怕又要搞事情了。”
“无妨。”朱棣目光锐利如鹰,“就让他们兄弟情深去吧!待本王起兵之时,倒要看看这份兄弟之情能值几斤几两。传令下去,加紧训练兵马,同时多派些人手盯紧南京的动向。”
而在南京城中,康复的吴王依旧是深居浅出。
他一直待在吴王府之内休养生息,完美地扮演着一个“需要静养”的病人角色。
这日,在魏国公徐辉祖等人前来吴王府拜访,而苏宁正坐在亭中品茶,几位朝中官员上前问候。
“殿下身体康复,实乃社稷之福啊。”兵部尚书齐泰恭敬地说道。
苏宁轻轻咳嗽两声,显得颇为虚弱:“多谢齐大人关心。只是太医嘱咐,还需静养,不能过多操劳。”
“那是自然。”齐泰点头,“不过殿下既然身体渐愈,不知对如今削藩之事有何高见?”
苏宁心中冷笑,知道这是文官集团前来试探。
然而他却是故作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齐大人说笑了。本王久病初愈,对朝政早已生疏。况且皇兄雄才大略,自有决断,本王不敢妄议。”
“吴王谦虚了!当初在太祖葬礼上不是振聋发聩吗?”
“一时激动!难免会出现妄言。”
建文元年的这个夏天,因为吴王的“奇迹康复”,大明王朝的政局又添变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