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7章 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在京师街头,一场奇特的“辩论赛”正在上演。
两位说书人分别代表“守旧派”与“革新派”,在茶馆擂台对峙。一方高呼“祖宗之法不可变”,举例子曰“君子务本”;另一方则拿出《荆襄抗疫实录》逐条反驳,强调“洗手可防病”、“滤水能救命”,并现场演示活性炭过滤实验。
围观群众越聚越多,有人掏出铜钱下注支持哪一方。最终,革新派凭借事实与数据赢得满堂喝彩,连几位白发老儒也点头称是。
这场辩论被画成年画,印发行销全国。标题写道:“理越辩越明,路越走越宽。”
林远趁势推动立法,将每年六月十九定为“国民思辨日”,鼓励各地举办公开讨论会,议题涵盖教育、医疗、土地改革等民生大事。政府不得干预发言内容,只需提供场地与记录员。
然而,风暴并未平息。
七月十五,中元节之夜,长安东市突发大火。一座存放防疫物资的仓库化为灰烬,损失口罩二十万副、药材三百担。现场留下一张黄纸,上书血字:“逆天改命者,必遭天谴!”
调查结果显示,纵火者是一名曾参与清污队的死囚家属。其兄因感染疫病死于任务途中,未能获得赦免,故心生怨恨。
舆论顿时分裂。
有人痛斥:“新政拿囚徒当炮灰,死了也不给名分!”
也有人反驳:“若非公子们力挽狂澜,整座城都已陪葬!”
压力再次涌向朝廷。
赵晟召集五人密议。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他在会议上直言,“当我们用囚徒清理污水、让平民冒险宣讲、叫孤儿学医救人时,是否也在无形中制造新的牺牲?”
沈知意沉吟道:“制度不能靠悲情维持。我们需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凡是参与公共服务者,无论身份,一旦受伤或死亡,家属必须得到抚恤、子女优先入学就业。”
林远补充:“还可设立‘公益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额可兑换土地、贷款优惠或官职推荐资格。让人们看到,付出是有回报的。”
苏菱则提出:“心理干预同样重要。很多康复者和一线人员患有‘疫后创伤症’,整夜做噩梦、不敢接触人群。我建议在全国设立‘心灵驿站’,培训专业倾听师。”
岑九沉默良久,终于开口:“还有最后一环??问责透明。每一次决策失误、每一例伤亡事故,都必须公布原因与责任人。只有这样,信任才不会变成盲从。”
李承武点头:“我可以调动边军退役将士,组建‘应急支援团’,平时训练,灾时出动,待遇参照正规军。”
赵晟听完,久久未语。最后,他提笔写下一道诏书:
“自即日起,凡为国为民履职者,不论贵贱,皆受国家庇护;凡因公致伤致死者,其家终身享有俸禄;凡隐瞒过失、推卸责任者,官降三级,永不录用。”
诏书颁布当日,长安暴雨倾盆。
百姓冒雨聚集在宫门前,自发点燃蜡烛,为逝去的清污队员、军医、乡医默哀。火光点点,汇成一条蜿蜒长河,仿佛连接着人间与苍穹。
三天后,天气放晴。
一只信鸽穿越云层,降落在西域龟兹国王庭。国王拆开竹筒,读完《荆襄抗疫实录》后,久久不语。随即下令全国仿效:修建净水井、设立隔离区、派遣使者赴大胤学习防疫之道。
同一时刻,南洋吕宋岛上,华人商会集资购买五百台过滤装置,准备送往当地村落。船头悬挂横幅:“来自大胤的礼物??愿天下无疫。”
而在扶桑京都,年轻学者们围坐研读译本,争论不休。其中一人奋笔疾书,写下一句话:
“强国不在刀兵,而在人人皆知如何保命。”
国内局势渐稳,但暗流仍在涌动。
那位自称“白鹤”的前礼部侍郎,在狱中绝食七日未死,反而愈发精神矍铄。每日清晨诵经打坐,声称已悟大道。更有诡异之事发生:关押他的牢房墙壁上,竟莫名浮现朱砂符咒,形似古篆,无人能解。
岑九亲往审讯,问其幕后是否另有主使。
老者闭目微笑:“你以为你在审我?其实,是我在等你。等你们所有人都走进这个局。”
他睁开眼,目光如冰:“你们赢了一场瘟疫,但只要恐惧还在,谎言就不会消失。下一次,或许不是水里的毒,而是人心中的火。”
说完,他忽然仰头大笑,笑声凄厉如鸦啼,惊得狱卒毛骨悚然。
当晚,雷电交加。
一道闪电劈中监牢屋顶,引发小范围火灾。混乱中,老者服毒自尽,临终前咬破手指,在衣襟写下两个字:
“未完。”
岑九站在焦黑的牢房前,手中握着他遗留的一枚玉佩。翻转过来,背面刻着一行极细的小字:
“生于北狄,葬于南荒,魂归西极。”
她猛然醒悟??这不是一个人的计划,而是一个跨国阴谋网络的冰山一角。
她立即下令彻查近十年进出边境的所有商队、僧侣、使节,并授权苏菱组建“生物安全研究所”,专门研究可能用于攻击的病原体与毒素。
同时,她向赵晟建议:成立“国家安全院”,统筹情报、科技、舆论、外交四大防线,应对新型非传统威胁。
赵晟批准。
任命令下达那天,阳光正好。
五人再度齐聚江陵莲花河边。
河水清澈,稻田葱绿,孩童嬉戏于渠畔,老翁垂钓于柳荫。
他们谁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望着这片重生的土地。
许久,沈知意轻声道:“我们做的这些事,会不会有一天被人遗忘?”
林远笑了笑:“只要还有人喝水要煮、生病要报、说话要真,就不会。”
苏菱望着水中倒影:“文明不是一座丰碑,是一代代人接力传递的火把。”
李承武握紧腰间佩刀:“只要我还活着,就没人能把火吹灭。”
岑九仰望天空:“就算有一天我们倒下,也会有人接过断刃,继续前行。”
赵晟弯腰捧起一掬清水,任其从指缝流淌。
“那就让我们成为源头吧。”他说,“哪怕微不足道,也要让这股清流,流向看不见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