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都没有活路(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看住他,他现在还不能杀。”汐元伸手就将被绑缚起来的贾平安推给了凌铁,随即她本人和独孤胜便挥着武器向着自选的目标就冲了过去。
雁高山的半山腰处,喊杀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六国的精锐们,混战在了一起,随时随地,都有人中刀而倒地死亡。
乱了,全乱了。
为了君主、为了能够活下去,所有将士无不是使出来了吃奶的力气。
各自拼命之下,人命如草芥。
一名名精锐被杀身亡。
一名名颇有地位的将军也开始出现了伤亡。
再接着......
夜深了,宁古塔的湖面却未沉寂。月光如银,洒在心源树新绽的铃花上,每一朵都似含着微光,轻轻摇曳,仿佛仍在回应那日冬至的共鸣。周昭坐在岛心石台之上,手中握着一卷残简??那是从云中断幻城出土的《兵民名录》副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有些字迹已被岁月蚀去,只剩模糊墨痕。她逐行细读,指尖抚过“李氏三兄弟”“陈家母女”“戍卒王五,籍贯不详”等字样,心中默念,如同为亡者点灯引路。
忽然,风停了一瞬。
铃声戛然而止。
湖水凝滞如镜,倒映的星河竟缓缓扭曲,形成一道螺旋状的光晕,自湖底升起。周昭眉头微蹙,静心珏贴于胸口,已悄然发热。她知道,这不是自然之象,而是记忆场又一次波动的前兆。
“来了。”她低语。
不多时,裴萤疾步登岛,发丝凌乱,袍角沾泥。“北方又现异象,”她喘息未定,“昨夜子时,辽东古道沿线七座废驿同时亮起灯火,有牧民亲眼所见,数十辆无马之车沿道南行,车帘掀开处,皆是戴枷披发之人。更怪的是,每辆车后悬一块木牌,刻着‘永昌八年,押送流人三百七十一名’……这些名字,与你去年整理的《流徙录》完全吻合。”
周昭闭目,手指轻叩石台边缘,节奏如心跳。片刻后,她睁开眼:“不是冤魂游荡,是记忆在自我修复。它们正试图重建被抹去的历史路径。”
“可若这般下去,全国废弃之地都会重现旧影!”裴萤声音发紧,“百姓已开始迁居避祸,边境屯田几近停滞。朝廷虽立赎罪日,可人心惶恐,谁敢保证这些‘回来的人’只是沉默行走?万一哪一日,他们开口索命呢?”
周昭站起身,望向湖对岸书院方向。那里灯火通明,忆衡使们正在编纂《宁古塔共识》,试图为历史和解建立一套可操作的伦理框架。但她知道,理论永远追不上现实的脚步。
“我们低估了心源网络的成长速度。”她缓缓道,“三年前归频仪式平息了集体意识的怒潮,可那只是暂时安抚。真正的伤口并未愈合,只是沉入更深的记忆底层。如今,它正以地理痕迹的方式重新浮现??街道、驿站、城郭……这是记忆的‘地质层’在翻涌。”
裴萤咬唇:“那你打算怎么办?再启动归频?可上次你几乎油尽灯枯,七日七夜神游冥界,醒来时左耳失聪半月,连静心珏都裂了一道细纹……不能再冒险了。”
周昭摇头:“这次不能压制,只能疏导。我们要让这些‘显形’变得可控、可录、可教化。否则恐惧只会滋生谣言,而谣言终将吞噬理性。”
她转身走入碑林,取出一支朱砂笔,在一方空白石碑上写下八个大字:**“显迹非祸,铭记即安。”**
次日清晨,七大学院同步发布《显形应对指南》,由忆衡使奔赴各地,指导民众如何面对历史幻影:不驱不惧,不拜不迎;记录时间地点,采集影像文字;将其视为“活态史料”,而非鬼魅作祟。更有学者提出“记忆考古学”概念,主张以科学方法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集体心理机制。
令人意外的是,民间反应远比预想平静。许多村庄自发组织“守夜队”,轮流值守古道边驿,只为亲眼见证那一列列无声车队经过,并用炭笔描下他们的衣饰、车制、铭牌内容。一位老农对着虚空鞠躬,喃喃道:“我爷说过,他爹就是这么走的,一路到极北,再没回来……如今你们能回来一趟,也算团圆了。”
三个月后,第一份《显形志》成书,收录三十七处历史场景复现案例,附有绘图、口述与物证。周昭亲自作序:
>“历史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沉睡。当我们终于愿意倾听,它便以最真实的方式归来??不是复仇,而是诉说。请善待这些身影,因为他们曾是我们。”
与此同时,皇宫传来消息:新帝启明下令重修《国史》,设立“直笔局”,专司录入历代禁忌之事,且明文规定:“凡删改史实者,无论官职高低,皆以欺天论罪。”更令人震动的是,他亲自主持“皇室忏悔礼”,在太庙前焚毁三十六卷美化先祖的御批档案,灰烬撒入护城河,象征“还水清流”。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某夜,周昭梦见自己站在一座巨大殿堂之中,四壁皆是铜镜,镜中映出无数个她:有的手持利剑斩断史册,有的跪地焚稿求饶,有的昂首高呼真相万岁,还有的默默掩埋尸骨……忽然,所有镜像齐声质问:“你凭什么决定哪些该记,哪些该忘?”
她惊醒,冷汗浸透里衣。
静心珏在枕边微微发烫,内部光芒躁动不安。她猛然意识到??这些年她虽以“平衡”为名引导记忆复苏,实则始终掌握着最终裁决权。封存何书,解禁何时,显形是否记录,甚至通过归频仪式调节共鸣强度……这一切,皆系于她一人之手。
权力悄然积累,而她未曾察觉。
翌日,她召来守忆会三方代表:史官后人沈砚、地方贤达柳婆子、学院学者陆知白。三人入室,见周昭端坐案前,面前摆放着静心珏与玉印“慎启”。
“我要交出共管权。”她说。
三人愕然。
“静心珏的力量,不应由任何人独掌。哪怕是我。”周昭目光坚定,“我提议,成立‘三衡庭’??由七大学院推选九人,三人一组轮值,每届任期三年,共同执掌静心珏与归频仪式。任何重大干预必须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执行。”
沈砚皱眉:“可若意见相左,岂不贻误时机?”
“那就宁可错过,也不容专断。”周昭淡淡道,“记忆关乎每个人的过去,它的唤醒与节制,必须属于众人。”
争论持续三日,最终达成妥协:三衡庭成立,但周昭保留“紧急否决权”,仅限生死关头使用,且事后须向全民公示理由。
仪式当夜,九位庭官齐聚湖心岛,将手掌覆于静心珏之上。晶石光芒流转,竟生出九道细脉,分别延伸至各人掌心,仿佛心源种主动认主。刹那间,所有人脑海中浮现出同一幅画面:千万人手牵手围成圆圈,站在一片焦土之上,齐声低语:“我们记得,我们一起记得。”
从此,记忆之力不再集中,而是分散播撒。
又一年春,苗岭红花再度盛开,村民发现花蕊中结出细小晶体,形如泪滴,经检测竟是高度浓缩的记忆信息载体。科学家称其为“忆尘”,可通过特定频率激发,重现百年前的声音与影像。更奇的是,某些忆尘只对特定血脉产生共鸣??一位少女触碰后,竟听见母亲幼年哼唱的童谣,而那首歌,早已随外婆死于战乱失传多年。
文化复兴浪潮席卷全国。失传的方言被重新拼接,湮灭的节庆习俗逐一恢复,甚至连早已绝迹的古乐也借忆尘得以再现。人们开始明白,记忆不仅是痛苦的容器,也是身份的根脉。
𝓑 𝙌 𝙶 ok. n e 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