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疑是仙子从天降(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章合一的大章)

摊主是一对靠倒卖杂货为生的夫妻,卖的东西种类极多,化妆品、挖耳勺、针线、玩具、灯笼、蜡烛、蚊香...总之生活相关的啥都有。

而且古代的作坊很有工匠精神,每一样商品都是按照精益求精的标准做的。

李弘贞对货物的来源很感兴趣,看老板娘正在和秦良玉介绍化妆品,他就和老板攀谈起来。

“老哥,能否告知,您这些货物从何而来?”

老板正坐在马扎上扎灯笼,忽闻此言,立刻抬头扫视开口之人。

李弘贞看他的眼中有几分警惕之色,便掏出几枚碎银子递了过去。

“老板莫要误会,我并无和你抢饭碗之意,只因我是开镖局的,眼下初创业,正愁无镖可接。”

“老板如能告知货物出处,这些银子算是我打听的酬劳。”

老板看他长相憨厚又出手大方,而且刚才过来的时候夫妻俩手牵手,一副恩爱有加的样子,便断定此人应该是个很有修养的读书人。

“货物来源并非什么秘密,告知客官也无妨,银子就不必了。”

接下来老板就跟李弘贞说起货物的来源,以及小商贩和作坊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明朝,不止有杜陈两家那种自产自销的家族企业。

还有一些生产小商品的作坊。

这些作坊因为规模小、分布广、商品种类单一,根本无法做到跨地区销售。

手里有资金的牙人,就会从这些作坊采购大宗货物囤积起来。

(牙人,批发商和中介的统称。)

牙人再将商品批发给小商贩或者杂货店,从而形成一套生产、批发、销售的利益链。

当然,大头都让生产单位赚走了,牙人也只是通过批发以量获利,留给小商贩只剩一口汤喝。

饶是如此,还是有很多平民在农闲时,推着小车去当杂货郎。

李弘贞向老板行礼道谢,然后托着下巴思考起来。

在古代,类似现代的小超市不是没有,杂货铺就是这种经营模式。

只不过铺子一般都不大。

如果想把古代的杂货铺升级为超市,首先就得需要一间几百平方的大铺子。

但是铺子面积大了,没有靠近门窗位置的货架,采光就成了一道难题。

总不能在每个货架上点蜡烛吧,稍有不慎,管消防的衙门分分钟请老板去喝茶。

那搞一些玻璃灯罩吊在天花板上,让明火彻底远离货架,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

因为每天光是蜡烛和灯油的消耗,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古人才没那么傻,要不是开超市的消防风险和照明成本太大,能做的话,早就有人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