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林婉清赴魏劝安民,拓跋珪汉化意难决(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经过深思熟虑,拓跋珪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都城若继续定在盛乐,地处草原深处,不利于吸纳先进文化,更难以实现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而魏国所掌控的中原土地,主要集中在现今的河北与山西。若要效仿历代王朝定都,中山和邺城成为了主要选择。中山是后燕的都城,邺城则是后赵与前燕的旧都。

邺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闻名遐迩的粮仓,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且有前代王朝经营的基础。据《魏书》记载,魏军攻克邺城时,拓跋珪曾亲自巡登台榭,遍览宫城,一度流露出定都之意。

但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拓跋鲜卑联盟各部落坚决反对将都城设于汉人势力强大之地,加之诸部对南征作战的意义早已心存疑虑。

此前,魏军频繁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发动掠夺战争,收获颇丰。然而,南下中原的征程却截然不同,不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收益却相对微薄。

尤其是对于主动投降的山西地区,魏军秋毫无犯,致使得到的土地依旧掌控在汉人豪强手中。对于不熟悉农业生产的鲜卑人而言,贸然进入一个无法带来财富的陌生领域,显然不切实际。

当时北魏的经济主要依赖畜牧业,兵源也靠拓跋部及其部落联盟供给,都城自然不能定在缺乏群众基础的地方。

况且,经过一年多的伐燕之战,魏军伤亡惨重,鲜卑贵族普遍厌战,国家急需休养生息。拓跋珪为平息后秦皇帝姚兴的怒气,减少边境摩擦,甚至毅然杀掉仅仅在书信称呼上对姚兴不够恭敬的亲信大将奚牧,可见其短期内根本无意在南方用兵。

邺城毗邻后秦、南燕和东晋三国,一旦迁都邺城,必将遭受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威胁。

权衡利弊之后,拓跋珪决定迁都平城。

平城,这座坐落在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分界线上的城市,内长城蜿蜒于南,外长城横卧于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塞北重镇。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如此描绘当时平城的秀丽风景:“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点缀…… 挹其芳澜,郁葱可冷。” 这里见证过无数历史风云,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大汉与匈奴的第一场大会战 —— 白登之围。而平城古城始建于战国初年,是赵国重要的军事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