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龙虎榜放(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950 章:龙虎榜放(至元四十四年秋的中都榜事)(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朱雀街与双廷议事司)

双廷议事司的案上,摊着三张龙虎榜样稿,工匠们围着案角争论不休。蒙古工匠帖木格握着刻刀,指着样稿边框:“狼纹得刻得宽些!草原的举子是大元的根,怎么能比虎纹窄?” 汉地工匠赵德海立刻反驳,手里的木尺敲着虎纹图样:“虎纹对应虎都籍、白虎殿,是中都的规制,窄了不合规矩!” 两人的争执让耶律楚材皱起眉 —— 这已是筹备第三日,边框纹样仍没定下来。

萧虎派来的监工李默,将两张样稿并在一起:“别争了,狼纹与虎纹各宽三寸,刻在榜文两侧,中间留空白写名次,这样谁也不压谁。” 他指着样稿上的名次排列:“蒙古科与汉科的名字交错排,比如第一行王恂(汉科文状元),第二行巴图(蒙古科草原总管),第三行卢明远(汉科探花),第四行阿勒泰(蒙古科千户)—— 交错着来,显双科同重。”

更费周折的是 “治世事迹” 标注。蒙古那颜要求给巴图的名字旁写 “护牧界、统草原”,汉臣则请给王恂添 “编虎历、安农耕”。耶律楚材最终定调:“每个名字旁都写‘双廷相关事迹’,王恂旁添‘定牧界助草原’,巴图旁加‘助耕江南利农耕’—— 既显各自所长,又显互济之功。” 工匠们按此修改时,帖木格悄悄把巴图事迹的蒙古文刻得深些,赵德海见状,也将王恂事迹的汉文描得重些,两人对视一眼,却没再争执 —— 都懂 “平衡” 的要紧。

榜文用纸选的是中都最好的桑皮纸,染成浅绯色(文治之色),边缘衬着极薄的羊皮(草原材质),既显庄重,又藏双廷元素。书写时,蒙古文用松烟墨(草原常用),汉文用朱砂墨(汉地仪轨),由双廷最善书的书吏共同书写:蒙古书吏写蒙古名与事迹,汉家书吏写汉名与事迹,写好后互相核对,确保无错漏。

放榜前一日,萧虎亲自来查验。他指着王恂名字旁的 “定牧界助草原”,对耶律楚材道:“加得好,让草原人知道文臣也护草原;巴图旁的‘助耕江南’也得显眼些,让农耕人懂武士也利农耕。” 他摸了摸榜文边缘的羊皮:“这细节好,不偏不倚,双廷都能认。” 查验完,他让人把榜文卷好,装在檀木盒里,派虎卫营昼夜看守 —— 这榜文,不仅是名次,更是双廷共治的 “民心凭证”。

放榜日的前一夜,朱雀街就热闹起来。虎卫营士兵在街中搭起三丈高的榜亭,亭柱裹着青布,顶檐饰着简化虎纹(无爪牙),亭内摆着两张案:左案放蒙古文《纪年录》,右案置汉文《农桑辑要》,中间空着放龙虎榜。街两旁的商铺都挂起灯笼,有蒙古商铺挂狼纹灯笼,汉地商铺悬虎纹灯笼,灯笼光映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层碎金。

街尾的茶摊老板张老汉,连夜煮了三大锅热茶,准备给看榜的百姓喝。他儿子小张劝道:“爹,蒙古人喝马奶酒,汉人喝热茶,您煮这么多,能卖完吗?” 张老汉却道:“今天不分蒙古汉人,都是来看榜的,热茶免费送 —— 去年王状元编的虎历,让咱燕云多收了两成麦,该谢谢人家。” 茶摊旁的蒙古牧民帖木尔,也牵着两匹壮马过来,帮着士兵拉绳固定榜亭 —— 他盼着看巴图的名字,也想瞧瞧 “编虎历的王状元” 长啥样。

街中段的书坊老板,提前印了几十张空白榜纸,准备放榜后立刻抄录,卖给没挤到前排的百姓。伙计们忙着磨墨,老板却叮嘱:“抄的时候,蒙古文和汉文的字要一样大,别偏了哪边 —— 去年因抄榜偏了字,差点被蒙古武士砸了铺子。” 书坊旁的铁匠铺,也连夜打了几块 “观榜护栏”,栏上没刻任何纹饰,只打了 “中都放榜” 四个蒙汉双语字 —— 铁匠老李说:“今天不刻虎狼,刻了反倒生分。”

天亮时,朱雀街已挤满百姓。蒙古武士们穿着皮甲,聚在榜亭左侧,小声议论 “巴图能不能排第一”;汉地书生们穿着长衫,站在右侧,盼着 “王状元的名字能显眼些”;还有不少妇孺挤在街旁,手里拿着刚买的糖糕,等着看热闹。虎卫营士兵手持长戟,在人群中隔出通道,甲叶碰撞声与百姓的谈笑声混在一起,让秋日的中都格外热闹。

辰时一到,双廷议事司的官员们骑马而来,周显与帖木儿并驾在前,身后跟着捧着檀木盒的书吏。百姓们立刻安静下来,目光都集中在檀木盒上 —— 那里面,装着所有人盼了半个月的龙虎榜。张老汉赶紧给身边的帖木尔递过一碗热茶:“千户,先暖暖身子,榜马上就放了。” 帖木尔接过茶,第一次觉得汉地的热茶,比马奶酒还暖。

榜亭后的临时帐内,周显与帖木儿正做最后的核对。周显指着榜文上的名次:“王状元第一,巴图第二,这样排,汉臣们没意见,就是怕蒙古那颜……” 帖木儿却道:“巴图自己都认王状元,再说他名字旁写着‘草原总管,助耕江南’,比单纯的‘第二’更显分量,合丹王那边我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