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算济农桑(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955 章:算济农桑(至元四十四年秋的状元法利民事)(至元四十四年秋?江南平江府与燕云乡野)

平江府的稻田里,老农民王老实正扶着曲辕犁叹气。秋阳把稻穗晒得金黄,可他手里的犁却 “不听话”—— 犁辕弯度太陡,拉着走时总往泥里陷,牛累得直喘,一亩地要比去年多耗半个时辰。旁边的农户们也纷纷抱怨:“这犁还是老样子,去年改了回,也没见强!”“龙骨水车更糟,齿轮总卡壳,浇半亩地得歇三回!”

这场景被路过的王恂看在眼里。他刚从云州考察回来,本是要回中都复命,见农民们愁眉苦脸,便挽起长衫下摆,走进田里。王老实见是编《虎历》的王状元,忙停下犁:“王状元,您是读书人,可懂这农具的苦?咱江南多泥田,这犁陷进去,牛遭罪,人也累!” 王恂蹲下身,摸着犁辕的弧度,又量了量犁铧入土的深度,在心里默算:“犁辕与地面夹角三十度,泥田阻力大,若调至四十五度,阻力能减三成。”

他没立刻说改良的话,只问王老实要了纸笔,画下犁的模样,标注出 “辕、铧、梢” 各部位尺寸。周围的农户围过来,有的说 “状元也懂种地?”,有的怀疑 “纸上画画顶啥用”。王恂却道:“明日我带改良的犁来,咱们试种半亩,若不好用,我赔您牛的草料钱!” 王老实虽半信半疑,还是点了头 —— 他记得去年《虎历》帮着避了霜灾,觉得这状元或许真有办法。

当晚,王恂在平江府的驿站里,翻出郭守敬送他的《算学要义》,里面记载着 “斜面受力测算”“几何角度优化” 的方法。他对着犁的图纸,用算筹演算:原犁辕长六尺,夹角三十度,受力点在辕中,需牛力八十斤;若将辕长减为五尺,夹角调至四十五度,受力点后移三寸,牛力只需六十斤 —— 算到这里,他忍不住拍案:“就是这个数!”

王恂的算学本事,一半来自家学,一半得自郭守敬的点拨。父亲在世时,就教他用算筹算田亩面积,后来编《虎历》时,郭守敬又教他 “以几何算节气、以力学算器械”,说 “算学不是纸上谈兵,是能帮百姓省力的真本事”。此刻他改良农具,正是把这些学问用在了实处。

他让人找来平江府最好的铁匠周铁山,递上改良图纸:“周师傅,这犁辕要从六尺减到五尺,夹角按图纸上的四十五度打,犁铧的刃口要磨得更薄,却不能脆 —— 我算过,这样的厚度,既能入土深,又不易断。” 周铁山接过图纸,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尺寸和算注,皱起眉:“状元爷,这角度差一点没事吧?咱打铁凭的是手感,不是算筹!”

王恂没反驳,只取来一块木板,按图纸画好角度,用绳子吊着铅锤演示:“您看,四十五度时,铅锤正好落在木板中点,这是最稳的角度;若差五度,铅锤就偏了,犁就会往一边歪。” 他还让周铁山用算筹算:“一亩地按二百步算,原犁每步耗力八十斤,改良后六十斤,一亩就能省四千斤力,牛一天能多耕半亩地!” 周铁山听着算得明白,终于点头:“我按您的图纸来,明早给您成品!”

改良龙骨水车时,王恂又遇到了齿轮咬合的问题。原来的水车齿轮是十齿,转一圈提水半桶,农户总说 “慢得像蜗牛”。他翻出《算学要义》里的 “齿轮传动比” 公式,算得 “十二齿齿轮与八齿齿轮搭配,传动比最合理,转一圈能提水一桶”。他让周铁山改做齿轮,还在水车轴上刻了刻度,方便农户调整转速:“按刻度调,晴天转快些,雨天转慢些,不浪费力气。”

郭守敬听说王恂用算学改农具,特意从大都寄来一本《农器算解》,里面有他早年测算的 “农具力学数据”。王恂收到后,对着数据核对自己的演算,发现 “犁铧厚度” 算得稍有偏差,立刻让人调整 —— 正是这份严谨,让改良的农具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二日清晨,周铁山把改良后的曲辕犁送到田边。犁辕是新打的榆木,泛着浅褐色,犁铧磨得发亮,角度正好是王恂算的四十五度。王老实牵着自家的黄牛,犹豫着不敢试:“这犁看着怪,别把牛累着!” 周围的农户也跟着议论,有的说 “要是犁坏了,还得重做”,有的说 “再等等,看别人试”。

王恂没劝,自己接过犁柄,对王老实道:“您牵着牛,我来扶犁,若不好用,算我的。” 他扶着犁,让牛慢慢走,犁铧稳稳地切入泥田,没像以前那样陷进去,走得又快又稳。王老实愣了愣,忍不住道:“牛好像不费劲了!” 走了五十步,王恂停下,让王老实试试 —— 王老实扶着犁,只觉得手上的力道轻了不少,牛也走得更欢,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试种半亩地后,王老实掐着时辰算:“比以前快了两刻钟!牛也没喘得那么厉害!” 周围的农户们都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 “这犁咋改的”“能不能给俺家也打一个”。王恂笑着解释:“不是我改得好,是算学帮的忙 —— 算准了角度和尺寸,农具就好用了。” 他还把算筹拿出来,简单教农户们算 “自家的地该用多长的犁辕”,虽然农户们没全懂,却都觉得 “算学是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