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章 儒堂蒙生(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956 章:儒堂蒙生(至元四十四年秋的左廷子弟习儒事)(至元四十四年秋?右廷崇文学堂与北馆蒙古那颜议事)
右廷崇文学堂的匾额刚挂上,萧虎便在白虎殿召集群臣议事。案上摊着《双廷人才册》,蒙古子弟栏里多是 “善骑射、缺治世理” 的批注,汉地子弟栏则标着 “通儒术、少草原知”。萧虎指着册子道:“双廷共治,缺的是‘懂双法’的人 —— 左廷子弟只知草原勇武,右廷子弟仅通汉地文治,若能让蒙古子弟学儒、汉地子弟习骑,方能育出真治世才。”
耶律楚材立刻附和,递上《儒术治世疏》:“儒家‘仁政’与草原‘护民’相通,比如《论语》‘仁者爱人’,就是草原千户护牧民、保草场;教蒙古子弟学儒,不是要改其根,是要补其治世之缺。” 周显却担忧:“蒙古那颜向来重武轻文,怕是不愿送子弟入学。” 萧虎早有盘算:“我已让人传信北馆,入学子弟将来优先入双廷议事司 —— 利益所驱,他们会动心。”
消息传到北馆时,合丹王正与那颜们饮马奶酒。听左右说 “入学可入双廷议事司”,合丹王手指摩挲着腰间狼牙符,冷笑道:“萧将军是想让咱草原子弟学汉人的软骨头?” 阿勒泰却放下酒碗:“将军,若子弟能得君心、入议事司,将来草原的事也能多些话语权,总比现在只守着牧场强。” 帖木儿沉默良久,道:“先看看其他那颜怎么动,再做决定。”
三日后,左廷千户们的态度渐明:巴图主动提出送弟弟巴特尔入学(巴特尔年方十五,对汉学好奇),说 “学儒也能懂治世,没什么不好”;几个中小千户也愿送子弟,想借入学攀附双廷。合丹王见势,最终松口:“送帖木儿台去 —— 他前番科场舞弊被废,若能学好儒术,或许能再得机会。” 萧虎得知后,对李默道:“第一步成了,接下来要看学堂怎么教,让他们觉得学儒是利,不是亏。”
崇文学堂的布置暗藏巧思。教室正中立着孔子画像,两侧却挂着草原 “护牧图”(画着千户护羊群、定牧界的场景);课桌椅按 “蒙汉相间” 排列,蒙古子弟的座位旁放着小皮垫(草原习惯),汉地子弟的座位旁备着算筹(汉地工具),互不干涉却显和谐。
教材选用《论语》,却由耶律楚材牵头,加了蒙古文注释:“仁者爱人” 注 “如千户护牧民、保草场,不让羊饿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 “不夺他人草场,不抢他人羊群”—— 用草原熟悉的事解释儒理,避免蒙古子弟觉得 “疏远”。耶律楚材还特意删去《论语》中 “夷狄之辨” 的章节,只留 “治世”“仁政” 相关内容,说 “学儒是学治世,不是学分别”。
师资选的是 “双通” 之人:主讲儒术的是汉地老儒卢景裕(曾帮王恂编《虎历》,懂草原事),辅教骑射的是蒙古百户博罗(前番写《射雕赋》的蒙古考生,通汉文)。萧虎特意嘱咐:“卢老儒讲课时多举草原例,博罗教骑射时带汉地子弟一起,别分彼此。”
课程安排也兼顾双廷:上午学《论语》(配蒙古文注释),下午练骑射(蒙古子弟带汉地子弟),傍晚加 “治世讨论”—— 比如 “如何定牧界才合‘仁’”“怎样收粮才显‘义’”,让子弟们结合自身经历谈,不搞单向灌输。卢景裕还让工匠做了 “儒术草原解” 木牌,刻着 “仁 = 护民、义 = 公平、礼 = 守规”,挂在教室墙上,方便子弟们记。
开学前一日,耶律楚材带着卢景裕、博罗检查学堂。见蒙古子弟的座位旁没放皮垫,耶律楚材立刻让人补上:“细节不到位,子弟们坐不住,学不进去。” 卢景裕也调整了《论语》注释,把 “君子不器” 注为 “草原勇士不只会射箭,还会护民;汉地书生不只会读书,还会治世”—— 确保每一句儒理,都能让蒙古子弟找到草原的对应处。
巴特尔接到入学消息时,正在骑射场练箭。巴图拍着他的肩:“去学堂不是让你丢草原的本事,是让你学汉人的治世理,将来帮着管双廷事,比只当武士强。” 巴特尔攥着弓,眼睛亮了:“学了儒术,能像王状元那样帮百姓吗?” 巴图点头:“能,还能帮草原定牧界、设互市,让牧民日子更好。” 次日,巴特尔背着《论语》(蒙古文注释版)和蒙古角弓,早早去了学堂。
帖木儿台却满肚子不满。合丹王把他叫到府邸,沉声道:“你前番舞弊丢了资格,这次入学若学好,萧将军或许会给你机会;若学不好,以后就只能守着牧场过活。” 帖木儿台踢着地上的石子:“学汉人的东西,会被其他那颜笑话!” 合丹王却道:“笑话算什么?若能入双廷议事司,将来草原的事你能说了算,比笑话值钱。” 帖木儿台虽不服,还是带着不情愿去了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