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杭爱搜叛(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071 章:杭爱搜叛(至元四十六年秋巴图额尔敦搜捕叛军余党)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卯时的霜气还凝在草叶上,巴图额尔敦已身着玄铁鳞甲,站在据点校场中央。他左手按在腰间玄铁刀的刀柄上(刀鞘刻着简化虎纹,是平叛时那拉珠尔所赠),右手展开一张 “杭爱山搜捕图”—— 羊皮纸绘制的图上,用炭笔圈出三处红圈:松树林(残兵曾藏粮处)、黑水河河谷(地形隐蔽)、落马坡废弃营地(叛军旧据点),每处红圈旁标注着 “疑似余党数”“地形特点”。
校场下,两百名虎卫精锐已列成四队,每队五十人,队列整齐。第一队持角弓(箭囊装三十支箭,含五支麻醉箭),第二队持玄铁刀与短盾,第三队持绳索与木枷(木枷刻 “战俘” 二字,轻便易携),第四队为轻装侦察兵(身着皮甲,配短刀与火把)。“此次搜捕,目标是阿鲁台残党,” 巴图额尔敦的声音在晨雾中传开,“他们藏在山林河谷,多携兵器,却缺粮草,可能劫掠牧民,咱们既要擒敌,也要护好百姓,不许滥杀,不许扰民!”
队正博罗帖木儿(与骑兵统领同名,为虎卫老卒)出列拱手:“将军放心,兄弟们都懂规矩,擒活口,查身份,绝不让无辜牧民受牵连。” 巴图额尔敦点头,将搜捕图交给博罗帖木儿:“你带侦察队先去松树林探路,标记余党帐篷位置,半个时辰后,搜捕队跟进。” 随后,他又指派另外三队:“第二队随我去黑水河河谷,第三队守在落马坡出口,防止余党逃窜,第四队负责押解战俘回据点。”
此时,驿站吏员李谦匆匆赶来,递上一份 “牧民报信记录”:“将军,合丹部牧民今早发现,松树林外有新鲜马蹄印,像是五人左右,还丢了半袋青稞,可能是余党所为。” 巴图额尔敦接过记录,目光沉了沉:“看来余党就在松树林,博罗帖木儿,你加快速度,注意安全。” 博罗帖木儿应了声,带领侦察队翻身上马,马蹄踏破霜雾,朝着松树林方向去了。校场上,其余虎卫也整装待发,杭爱山搜捕叛军余党的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搜捕前的背景与筹备,需 “明目标、备万全”—— 结合杭爱山平叛后 “余党潜藏扰民生、需肃清固稳定” 的实际,按元代军事搜捕规制,筹备 “兵力、装备、情报”,明确 “不滥捕、护百姓” 的原则,体现元代 “战后搜捕,务实为先” 的军政逻辑。
搜捕背景的细致梳理 —— 平叛结束后,那拉珠尔与巴图额尔敦复盘发现,阿鲁台残党未完全肃清:一是战俘供词提及 “约两百余残兵分散潜藏”;二是牧民多次报信(松树林有可疑人影、黑水河河谷有偷牲畜痕迹);三是驿站盘查时,发现两名无通关凭证的 “牧民”,言行可疑,供认是残党,却未说出其他潜藏点。“这些余党若不肃清,会抢牧民粮草、烧帐篷,甚至勾结其他部落叛乱,” 巴图额尔敦对那拉珠尔道,“需尽快搜捕,免得夜长梦多。” 那拉珠尔赞同:“你带两百精锐去,我守据点,有情况随时传讯。”
兵力的精锐遴选与配置 —— 巴图额尔敦从虎卫中遴选两百人,均满足 “参与过平叛、熟悉杭爱山地貌、无战伤” 三个条件,分为四队:侦察队(五十人,轻装,配短刀、火把、羊皮纸地图,负责探路与标记)、搜捕队(八十人,主力,配玄铁刀、短盾、角弓,负责围捕与战斗)、看守队(四十人,配绳索、木枷、长矛,负责押解战俘)、预备队(三十人,机动支援,随巴图额尔敦行动)。遴选时,巴图额尔敦特意选了十名懂蒙古语的汉兵与四十名蒙古兵:“余党多为蒙古部落出身,懂蒙古语方便劝降,也能与牧民沟通。”
装备的实用化准备 —— 装备按 “搜捕需求” 配备:武器方面,角弓选轻便型(便于山林携带),箭支分 “麻醉箭”(用于劝降不从者,减少伤亡)与 “普通箭”(用于战斗);防护方面,侦察队穿皮甲(轻便),搜捕队穿玄铁鳞甲(防刀箭);辅助工具方面,每人带火把(夜间照明、驱赶野兽)、羊皮水囊(装温水,防口渴)、麻绳(捆绑战俘)、木枷(押解时用,避免战俘逃脱),还备了 “余党画像”(根据战俘描述绘制,标注特征,如 “左脸有疤”“穿破洞皮袍”)。巴图额尔敦检查装备时,对士兵道:“火把要多带火石,木枷别太松,咱们既要捉人,也要保自己安全。”
搜捕原则的明确告知 —— 出发前,巴图额尔敦召集士兵,强调三条原则:一是 “辨明身份再动手”,凭画像与牧民指认,不抓无辜牧民;二是 “优先劝降”,遇到余党先喊话,若抵抗再动手,尽量留活口;三是 “不扰民”,不随意征用牧民粮草、不破坏帐篷,若需牧民协助,需礼貌请求。“咱们是来护牧民的,不是来添麻烦的,” 巴图额尔敦道,“若有人违反,军法处置。” 士兵们齐声应诺,将原则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