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章 杭爱编籍(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072 章:杭爱编籍(至元四十六年秋留居老弱编入元廷户籍)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安置区,辰时的阳光刚漫过帐篷顶,张谦(巡检司汉官)已带着两名文书吏员,在空地上搭起临时案台。案台上铺着青色麻布,整齐摆放着 “户籍册”(桑皮纸装订,蒙汉双语书写,每页印着 “户号、户主、人口、牲畜、牧地” 栏)、“登记笔”(狼毫笔与炭笔,前者写汉文,后者写蒙古文)、“印泥盒”(朱砂印泥,用于按手印),还有一叠空白的 “户籍勘合”(用于临时证明,待户籍牌制成后替换)。

帖木格(巡检司草原吏员)牵着马,带着合丹部、别失八里部的三名长老走来,马背上驮着一筐木牌坯 —— 这些是昨日从杭爱山工匠坊运来的铜制坯料,长三寸、宽两寸,顶部预留穿绳孔,待刻上虎首标识与户信息,便是正式的户籍牌。“张大人,工匠说今日午后就能刻好第一批虎首牌,先给合丹部的老弱发,他们住得近,方便登记,” 帖木格将木牌坯放在案台下,“昨日已让长老们传讯,每户来一个主事的,带好自家的牲畜计数,别漏了。”

张谦拿起一本户籍册,翻开首页,上面盖着 “杭爱山巡检司印”:“咱们按部落分批次编户,今日合丹部,明日别失八里部,后日混合部落,每部派两名长老协助 —— 您帮着认人,别让外部落的混进来;长老们帮着翻译,有的老弱不懂汉文,得跟他们说清楚,编户是为了以后发粮草、分牧地更方便,不是要多征税。” 正说着,合丹部的娜仁牵着阿古拉走来,怯生生地问:“张大人,编户要写啥呀?我家就我和阿古拉,羊也只有三只,会不会写漏了?” 张谦温和笑道:“放心,一户都不会漏,你报,我让吏员记,写完了还会念给你听,没错了再按手印。”

此时,工匠坊的两名工匠抬着木架走来,架上摆着十块刚刻好的户籍牌 —— 牌面正中是简化的虎首浮雕(元廷边疆户籍专用标识),左侧刻蒙古文 “合丹部”,右侧刻汉文户号,底部刻户主姓名。工匠头目道:“大人,按您的要求,虎首刻得浅些,不容易磨掉;字用阴刻,涂了黑漆,清楚得很。” 张谦拿起一块,对着阳光看,虎首纹路清晰,字迹工整,满意地点点头:“好,午后就按这个标准送,别耽误了发牌。” 空地上,牧民们渐渐聚拢,杭爱山老弱部众的编户工作,在晨雾中正式启动。

编户的背景与筹备,需 “明需求、备万全”—— 结合战后部众流动无序(需定籍管控)、民生保障无据(需依户籍发青稞)的实际,按元代编户规制,筹备 “籍册、牌坯、人员”,明确 “不滥征、重民生” 的原则,体现元代 “编户先备,靶向施策” 的行政逻辑。

战后编户的核心需求梳理 —— 张谦与帖木格在筹备会上,梳理出编户的三大必要性:一是 “部众管控需依据”,平叛后有零星外部落牧民迁入,若不编户,分不清谁是本地老弱、谁是外来者,易藏余党;二是 “民生保障需凭证”,之前发青稞、分牧地靠记忆,常有漏发,编户后按册发放,一户不差;三是 “牧地管理需依据”,牧地边界偶有纠纷,编户时登记每户牧地面积,以后纠纷可按户籍册调解。“去年合丹部有户牧民,因为没登记,冬天没领到青稞,冻饿了好几日,” 张谦翻着之前的发放记录,“编户后,这种事绝不会再发生。”

编户物资的细致筹备 —— 物资分为三类:一是文书类,户籍册(按预计千户准备 1200 本,每本 30 页)、户籍勘合(1200 张,桑皮纸制,盖巡检司印,临时替代户籍牌)、登记表格(提前印好栏目标识,减少书写时间);二是标识类,铜制户籍牌坯(1200 块,从元军军械库调拨铜料,工匠坊打造)、虎首模具(专门定制,确保每块牌的虎首一致)、黑漆(用于涂字,防磨损);三是工具类,狼毫笔(20 支,写汉文)、炭笔(30 支,写蒙古文)、朱砂印泥(5 盒,按手印)、木尺(10 把,测量户籍牌尺寸)。帖木格补充:“还得备些温水和青稞饼,老弱登记时容易饿,让他们歇着吃点,登记得更仔细。”

编户人员的分工明确 —— 组建 “登记组、核验组、制牌组、宣传组” 四组:登记组(张谦 + 4 名文书吏员,负责逐户登记信息)、核验组(帖木格 + 6 名部落长老,负责认人、核信息,防止错漏)、制牌组(2 名工匠 + 5 名辅兵,负责雕刻户籍牌、涂漆)、宣传组(2 名蒙古兵 + 2 名汉兵,负责在安置区广播,告知编户时间、地点、需带物品)。张谦道:“每组各司其职,登记组和核验组要配合好,登记一户,核验一户,别等全部登完再核,错了难改。” 帖木格也道:“长老们会提前入户,告诉牧民带‘牲畜计数’‘家庭人口清单’,来了就能登,不耽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