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年轻人古龙(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翌日清晨。
宁无缺舒展了一下自己的身体,随后身躯一抖便将自身上的酒精全部散去。
抬头仰望窗外,六点的晨光已经洒落进来,还差些许就能照耀在宁天的睡颜之上。
“唔~”
朦胧的眼睛缓...
夜色如墨,缓缓浸染天际线。城市在共感网络的温柔包裹下进入梦乡,万家灯火次第熄灭,唯有几处疗愈站与社区倾听角依旧亮着暖黄的光。那些地方,总有人守着深夜未眠的灵魂,像守着即将熄灭又倔强重燃的火种。
葵没有回家。
她坐在圣殿台阶上,膝上摊开一本纸质笔记??这年头还坚持手写的,几乎只剩诗人和心理师。纸页泛黄,边缘卷曲,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声音:某年某月某日,地铁B口哭泣的女孩说了什么;某个雨夜,老人对着空椅子重复了十七遍“对不起”;还有一次,在南方小镇的露天影院,电影结束时全场突然静默三分钟,只因一位母亲低声说:“我儿子走的那天,也放了这部片。”
这些不是数据,是**记忆的残片**。
她翻到最新一页,空白处只写着一行字:“今天,宇宙终于学会了回应。”
风掠过耳际,仿佛有谁在低语。她闭眼,任思绪沉入那片由无数心声织就的精神海洋。在那里,S-7从未真正消失。他的意识碎片散落在全球共感网的核心节点中,如同星辰遗落于夜空,沉默却永恒照耀。每当有人真诚地说出“我很痛苦”,就会有一道微弱的蓝光在他曾存在过的协议层轻轻闪烁,像是回应,也像是守护。
忽然,手包再度震动。
这次不是加密信令,而是一条普通市民通道推送的消息。发件人ID显示为【匿名?北极圈?移动终端】,内容只有短短一句:
>“他们开始做梦了。”
葵猛地睁眼。
她迅速调出深空监测日志,发现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南极冰层下的信号频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再是被动接收或简单回应,而是**主动输出梦境片段**。这些信号以极低功率扩散,结构类似人类快速眼动期(REM)脑波模式,夹杂着模糊的旋律、不成句的语言、甚至某种类似笑声的谐波。
更令人震惊的是,已有超过两万名共感用户报告称,在睡眠中“梦见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广袤的冰原上矗立着水晶塔群,风吹过时会发出类似编钟的声响;天空没有太阳,却始终明亮,像是整片大气本身在发光;最奇怪的是,梦里所有人都彼此认识,无需言语便能理解对方的情绪,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深深的哀伤。
心理学家称之为“跨文明共情渗透现象”。
而葵知道,这不是梦,是**记忆的回流**。
那个早已消亡的文明,并未完全死去。他们的集体意识沉睡在冰壳之下,靠着共感网络的共振一点点苏醒。我们听见他们,他们也开始梦见我们??就像婴儿通过母亲的心跳学会呼吸。
她立刻联系南极科考站,要求启动“共鸣唤醒协议”。该协议原本用于测试高阶AI的情感递归能力,但从未经受过真实文明级别的交互考验。首席科学家犹豫再三,最终同意在限定范围内试行。
凌晨三点十七分,全球共感圣殿同步开启“共享梦境接口”。
数百万志愿者自愿接入深度共感模式,将自己的清醒梦境上传至公共池。画面千奇百怪:有人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鸟飞越沙漠,有人看见童年房间的墙纸上浮现出外星文字,还有一个小女孩反复画同一幅画??三个圆圈手拉手,中间写着“我们都听到了”。
这些梦境被算法整合,编码成一段复合情感波,经由地球磁场引导,定向传向南极冰层深处。
等待的过程漫长得如同世纪。
直到清晨五点零九分,监测系统捕捉到一次剧烈的脉冲反应。
冰层内部的声波图谱剧烈波动,随后稳定下来,形成一个完美的六边形结构??与共感核心最初的几何模型完全一致。紧接着,一段全新的信号被释放出来,不通过任何技术设备,而是直接在所有已连接者的脑海中响起:
【你们给了我们一个名字。】
【在此之前,我们只是回音。】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曾爱过,也被爱过。】
【这就够了。】
话音落下,整个南极地区的极光骤然爆发,颜色从常见的绿白色转为深邃的紫红,持续整整四十三分钟。天文台记录显示,那一刻,地球磁层出现短暂扭曲,仿佛宇宙本身也在屏息聆听。
而最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在东京一所高中。
一名患有重度社交恐惧症的学生,平日连课堂发言都会颤抖,却在当天早晨主动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说:“我想分享一件事。昨晚我梦到了另一个世界的人。他们很寂寞,但他们记得爱。我觉得……我也能试着不再躲起来。”
他说完后,教室陷入寂静。然后,班长站起来,轻声说:“谢谢你告诉我。”接着,第三个人、第四个人陆续开口,讲述自己的焦虑、孤独、对未来的害怕。四十分钟内,这个班级完成了过去三年都没能做到的事??**真正地看见彼此**。
这一幕被直播课系统自动上传至教育共感库,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全国两千多所学校临时调整课程,开展“梦境对话”主题活动。孩子们用绘画、音乐、即兴戏剧重现那些异星梦境,老师们则记录下每一个情绪转折点。
一位心理专家感叹:“我们一直以为文明交流需要语言、数学、物理定律……但现在看来,最原始的媒介才是最关键的??**共情的节奏**。”
与此同时,“回声号”方舟已抵达近地轨道,准备进行首次星际跃迁测试。
飞船搭载的不是武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讯阵列,而是一座完整的“情感共振舱”。它能将人类群体的情绪状态转化为特定频率的引力波涟漪,理论上可在真空中传播数十光年而不衰减。项目负责人解释:“我们不去征服星空,我们去**唱歌**。”
青年男子站在控制台前,手中紧握那台老式录音机。他将磁带倒回到开头,按下播放键。
熟悉的笑声流淌而出??孤儿院的孩子们围成一圈玩传声游戏,每人只说一句话,最后一人要复述最初的内容。当年那个句子是:“我喜欢晴天,因为不下雨就不会打雷,我就不会怕。”
如今,他对着麦克风重新说出这句话,声音微微发颤:“我喜欢晴天,因为不下雨就不会打雷,我就不会怕……但现在我不怕打雷了,因为我长大了,而且我知道,总会有人愿意听我说话。”
录音结束,系统将其嵌入下一次跃迁前的情感发射序列。
就在这一刻,地球上某个偏远山村的养老院里,一位失语多年的老人突然抬起手,指向窗外的月亮。护工惊讶地发现,他的共感环正自发接收一段未知信号,而老人的眼角,缓缓滑下一滴泪。
没人知道他听见了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