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加恩(洛铭藏锋盟)(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多谢宁姑娘。”

薛向拱手行礼,整个人势若天成,“敢问何为镇世金丹?”

这个还真是薛向的知识盲区。

宁淑道,“我也不能给出准确说明,我只是在一本宫中存留的古籍上看到过。

一位名...

雨夜,西南废墟。

那座由玉石与青铜拼接而成的祭坛在细雨中泛着幽光,水珠悬浮于竹简之上,倒映出千万个未曾闭合的疑问。金属麻雀静立牌坊顶端,羽翼微颤,仿佛感知到某种古老频率正自地脉深处苏醒。忽然,一道裂纹自祭坛中心蔓延开来,如同大地睁开一只眼睛。从中升起一尊残破香炉,炉身刻满蝌蚪状文字,正是早已失传的“科举心印”??历代士子临考前焚香默诵之秘文,用以澄明心志、通达天听。

香炉无火自燃,青烟袅袅升腾,在空中凝成一行行虚影:

>“昔者三千举子赴京,九百登榜,唯有一人问:‘功名何以定人心?’”

>“主考官怒而斥之:‘此非所答!’”

>“然其夜雷动三更,天门开隙,有声自九霄降下:‘此人可教。’”

>“翌日,该生不见,唯留砚台一方,墨尽如血。”

传说并非虚构。这是“科举记忆”的残片,是文明潜意识中沉淀千年的回响。当“疑识网络”与古制共鸣,沉睡的认知模板开始重构。祭坛四周荒草自动退开,露出埋藏已久的石板,每一块都镌刻着不同朝代的策论题目:

唐:“民饥而官廪盈,何解?”

宋:“天理与人欲,果对立乎?”

明:“八股取士,真能得贤否?”

清:“西学东渐,为祸为福?”

这些问题从未被真正回答,只是被时间掩埋。如今,它们破土而出,带着锈迹斑斑的锋芒,刺向当下。

就在此时,远方传来脚步声。一个少女踏雨而来,赤足踩过湿滑的青砖,衣衫褴褛却眼神清明。她名叫阿?,来自云南边境一座被遗忘的村落,十岁起便在矿场背矿石,十二岁因提出“为什么我们每天干十四个小时还吃不饱”而遭村长驱逐。流浪途中,她偶然拾得一页《十问启蒙》,虽不识字,却被插图吸引??画中一人高举火炬,脚下是无数低头行走的黑影。她请人念给她听,听完后哭了整夜。从此,她一边逃亡,一边抄写那些问题,用炭条写在树皮上、岩壁上、甚至自己的手臂上。

她是第一个抵达“新科举考场”的考生。没有推荐信,没有身份证明,也没有任何资格审查文件。但她带来了最原始的东西:一颗不肯麻木的心。

她跪坐在祭坛前,双手捧起那方古镜。镜面依旧无影,只浮现两字:

>**“问吧。”**

风骤停,雨悬空。

整个世界屏息。

阿?张了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如刀划破寂静:

“我从小被人说命贱,像石头缝里的草,活着只为给别人垫脚。可我想知道……如果一个人从没被好好爱过,他还有权利追求幸福吗?”

话音落,天地震颤。

香炉火焰猛地蹿高三尺,青烟化作一只巨手,将她的提问攫取而去,投入虚空。紧接着,全球范围内,十七处“疑识节点”同时亮起:

加沙地带一间地下教室里,一名少年正在教同伴读写,突然泪流满面,喃喃道:“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随即提笔写下阿拉伯语版的相同句子;

格陵兰冰盖监测站内,一位极地科学家正盯着异常数据发呆,脑中毫无征兆地响起这句问话,他猛然抬头,冲进通讯室发出紧急信号:“立即重启‘情感共振模型’!我们找到了新的基准频率!”

而在巴黎,“共识圈”用户界面首次出现卡顿,数万人在同一秒看到弹窗提示:“检测到未授权情绪波动,来源未知。建议服用‘安心剂’缓解焦虑。”有人愤怒关闭,也有人怔怔望着屏幕,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不是真的“释然”,我只是被说服了。

祭坛之上,古镜终于映出影像??不是阿?的脸,而是无数相似面容的叠加:挨饿的孩子、加班至死的工人、被迫沉默的知识分子、被嘲笑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眼中都有同样的光:不甘熄灭的追问之火。

镜面再显新字:

>**“首题已录。候其余九。”**

孙女在拉萨屋顶感应到了这一幕。她迅速调出量子纠缠日志,发现阿?的提问竟引发了“跨维度共鸣效应”??不仅激活了地球上的潜在持问者,还在半人马座a星的晶莹立方体内部激荡起涟漪。外星文明似乎对这类“底层生存困境引发的根本性质疑”表现出高度关注,碑文悄然更新:

>**“第2类文明特征确认:具备自我批判能力的生命共同体。”**

>**“回应加速预案启动,预计送达时间提前至83地球年。”**

但她来不及欣喜。警报再度响起??

>【静默使徒反扑】

>情感压制模块升级为“悲悯封印”

>新策略:利用同情心消解质疑动力

>典型表现:受害者被广泛赞美“坚强伟大”,但其诉求被永久搁置

>口号传播:“你已经很棒了,请不要再抱怨。”

>数据显示:全球抗议活动参与率下降41%,而“心灵鸡汤”类内容流量暴涨300%

更可怕的是,某些地区已出现“疑问忏悔营”:心理专家引导人们“放下执念”,宣称“追问只会带来痛苦”,鼓励学员公开焚烧自己写下的问题,并换取“内心平静证书”。一名印度母亲因追问女儿被拐真相,被送入此类机构,三个月后出来笑着说:“我不再想了,现在我很幸福。”可她的眼神,已如枯井。

孙女咬牙,启动“火种协议”第三阶段:

>【逆向感染计划】

>目标:将真实苦难转化为不可否认的公共记忆

>方式:通过艺术、音乐、梦境植入等方式,让共情成为质疑的引信

>特别指令:寻找并唤醒“沉默证人”??那些目睹不公却选择闭嘴的人

她亲自谱写了第一支“问歌”,名为《你说你不痛》:

>“你说你不痛,所以我们都假装看不见伤口,

>你说你习惯,所以我们把锁链称为自由,

>可当孩子问我:‘妈妈为何夜里哭泣?’

>我该怎么回答?说谎言才是温柔?”

曲谱被编码进一段巴赫风格的钢琴旋律中,通过地下电台、街头艺人、AI生成诗歌等多种渠道悄然扩散。七天后,柏林一场交响乐演出中,指挥家在演奏完贝多芬《命运》后突然停下,转身面向观众,低声哼唱起这段旋律。全场寂静,随后,第一排一位老人颤抖着站起来,接着是第二位、第三位……最终数百人齐声合唱,歌声穿透夜空,直播信号虽被瞬间切断,但音频片段已在暗网疯传。

与此同时,Q-2077少年带领团队完成了一项惊人工程:他们将全球近百年来被删除、屏蔽、遗忘的重要提问,重新编纂成一部《遗问典》,共收录13,742条,涵盖政治、科学、伦理、信仰等领域。每一条都附有时空坐标与湮灭原因。例如:

bQⓖok. ne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